趙紫陽病故是否引爆社會矛盾值得關注

(中央社記者黃季寬特稿)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在被軟禁長達十五年之後,於二零零五年一月十七日病故。趙紫陽之死,不僅僅是他個人生命的終結,也使得中國民主化失去一個指標人物。目前的中國大陸深陷貧富不均、失業率高的局面,趙紫陽之死,是否會引爆各種社會矛盾,引人關切。

出生於一九一九年的趙紫陽,與鄧小平素富淵源,抗戰期間曾任冀魯豫邊區地委書記,當地即屬鄧小平活動區域。文化大革命時,趙紫陽遭紅衛兵指為「走資本主義反動派路線」遭批鬥,亦與鄧小平同命運。傳言一九七六年趙紫陽曾秘密參加由葉劍英召集、在廣東從化舉行的反四人幫密商,趙紫陽自是得到鄧小平信任。

之後,趙紫陽在擔任四川省委第一書記期間,推動國有企業放權,成為「改革派」重要成員,聲名鵲起,得以於一九七九年升任中共政治局委員、一九八0年進入政治局常委會,同年九月成為國務院總理。 (博訊 boxun.com)


趙紫陽在中共中央擔任要職期間,中南海政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改革派與保守派分別在鄧小平與陳雲的領軍下纏鬥不休;另一方面,鄧小平既推動改革開放,也掀起「清除精神污染」、「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令鄧小平口中「天塌下來,有胡耀邦和趙紫陽頂著」的胡、趙兩員大將,也頂不住「政左經右」和物價上漲、「官倒」貪腐等問題所帶來的壓力。

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六日,中共元老以「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的罪名罷黜總書記胡耀邦,由趙紫陽接替,當時日本時事社曾報導,趙紫陽投下了倒胡的關鍵一票。但趙紫陽繼任總書記後,他也不可能改變中共政局上述結構性矛盾,施政同樣左支右絀。

當時,以國務院總理李鵬為主的保守派,不斷針對連年赤字、物價上海、經濟體制改革違反「四項基本原則」等問題,向趙紫陽放冷箭,民眾也對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十分不滿。因此,當一九八九年胡耀邦逝世後,出現大規模悼念及追求自由民主的運動。面對這場運動,趙紫陽不但與李鵬不同調,也不接受鄧小平對民運的定性:「這是一場有計畫的陰謀,是一次動亂」。始而在會見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時,披露重大問題還要請示鄧小平的中共黨內絕密;繼而力主透過對話化解天安門前的學潮;之後更親自到天安門廣場向學生表示「我來晚了」;最終在六四鎮壓後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被控「分裂黨、支持動亂」罷黜所有職務,遭軟禁長達十五年至死。

不過,當年趙紫陽在四川推動的企業改革,成為中國走上商品經濟、市場經濟道路的先聲;十三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十五大再獲確認;一九八八年初所提「兩個凡是」:凡是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措施都鼓勵、都允許;凡是為發展商品經濟必須的手段都不拒絕採取,也於後來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見其身影。在在都可見趙紫陽人雖凋零,政策卻獲延續。唯獨他在位時提倡的政治體制改革,後繼的中南海當權者一直不敢繼踵。時過境遷,如今趙紫陽作古,已不可能重新躍身中國政治舞臺,但是他的影響力,將只會隨著時光的消逝而增加。

外界最關心的是,趙紫陽身後,中國是不是會出現類似一九八九年悼念胡耀邦的浪潮,從而引爆各種社會矛盾,對此各方看法不一。當然,目前的中國充滿了不安定因素,尤其貧富不均、地區發展不平衡、失業人數太多、官員貪腐嚴重、欠缺民主與言論自由等,都令廣大的中國民眾無法接受,使得趙紫陽的死,可能成為中國社會動盪的觸媒。

不過,也有人認為,趙紫陽的聲望及地位都比不上當年的胡耀邦;中共也早已加強瞭解決動盪於「萌芽狀態」的準備;而眼下中國民眾「看在口袋裡錢的分上,誰想去玩命?」對比十五年前,中國民眾對政治更多了一份無奈,一份冷漠,趙死後出現一九八九年的場景也不是那麼容易。

此外,衡諸「四五天安門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出現的歷次大規模學潮民運,都與高層政治權力鬥爭密不可分。因此,現在更需注意的是,以總書記胡錦濤為首的中共中央,是否會為了急於擺脫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而有藉趙紫陽之死,帶出為趙平反的問題,並以政治體制改革為名,瓦解江系人馬權力?這將是左右趙紫陽身後,北京政局何去何從的另一看點。

否則,趙紫陽的病故,將只是一段剪影,他的平反、他的冤屈、他的歷史定位,以及中國的未來,都只能留待歷史去解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