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起大落趙紫陽 一生功過後人評(組圖)

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自八九民運後遭軟禁,在狹窄的小胡同裡屈辱地已經過了15年囚禁生活,當年那句「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至今仍為萬千民運人士敬仰。不少曾與趙紫陽共事的老幹部以及一批深具影響力的學者,最近分別通過不同渠道向中央建言,請求中央在趙紫陽逝世前對其作出一個公正的評價。

歷史定位的評價通常是困難、複雜且難以客觀的,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張五嶽表示,趙紫陽一生當中,有兩個部分是無可抹滅的,包括他早年擔任地方省委書記的時候,致力於糧食耕種和經濟改革的開放,取得相當大的進展。

八十年代趙紫陽樹立的「溫州方式」,為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私有化指出了方向;趙紫陽在中共十叁大為政治改革提出的七項設想,也為中國的政治轉型提供了最初的起點。

八九民運是趙紫陽生涯中最重要的政治事件,同情學生、反對武力鎮壓八九民運,認為學運終將逐漸平息,不會出現大的動亂,他突顯進程學運問題需要冷靜、理智、克制和秩序,突顯應在「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在理性和秩序的氣氛中解決。許多民眾及學者對他有高度推崇,將其定位為「改革派」、「民主派」。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八九民運中趙紫陽與李鵬(或鄧小平)只是進程上主張不同,對於八九學運李鵬、鄧小平採取的方案是「剿」,趙紫陽的方案是「撫」,雖然趙紫陽對學生同情,反對使用軍事鎮壓,表示軍事鎮壓「有損黨的形象」,但他從未放棄共產黨領導的理念,突顯一黨永遠領導怎麼會是民主自由的改革者呢?

趙紫陽六十歲之前有大半生掌握著不小的權力,也掌握著不少人的命運。在殘暴和荒唐的土改運動中以及在多年來鎮壓各種反革命運動中,在完善共產黨統治機制的過程中,他所扮演的角色也一定不是所謂民主派、改革派。

但相對於鄧小平,趙紫陽的主張與路線還是比較偏右的,其評價仍可能是功大於過,而對於趙紫陽晚年的處境,北京當局剝奪其自由的政治手段,更可看出人權在趙紫陽堅持的共產黨領導下,矛盾中更帶有些諷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