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北京對海嘯救援反應遲鈍

美聯社1月12日新加坡報導,中國,這個近來在東南亞地區扮演著重要政治角色的國家,對南亞海嘯災難救援的反應卻出奇地遲鈍。

當然,中國並不是無所作為,它已經作出援助八千三百萬美元的承諾,民間捐款也超過一千八百萬美元。中國總理參加了上週在印尼召開的海嘯救援高峰會議,運去了救援物資,並向斯里蘭卡重災區派遣了一個14人的醫療隊。

然而媒體上多見報導對美國、澳大利亞及其他國家援救隊伍。美國軍隊是主要救援力量。另外日本已承諾五億美元捐款,並派1000人的部隊救援力量。連新加坡也向印度尼西亞派出了900名救援人員。

分析家認為,中國此次對海嘯救援的反應暴露出其危機援助能力的侷限性,以及其對國際糾紛迴避的外交代價。

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中國對外政策專家羅伯特-蘇特(Robert Sutter)指出:「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強,但其能力、影響及影響範圍顯然是被誇大了。」

如果中國不是去年在這一地區展開一輪大的經貿合作,這次的失職將不會這麼顯眼。東南亞國家聯合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10個成員國去年簽署了一項與中國的重要貿易協議。為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也採取了旨在保護重要航道、保障原油和原材料供應的措施,就軍事訓練、醫療保障和旅遊等方面的合作也達成了一些框架協議,同時規劃將高速公路和鐵路延伸至東南亞更近的地區。

但是,中國民間組織和軍隊缺乏應付遠距離地區災難的經驗和能力。儘管北京曾向海地、剛果及其他衝突地區派遣過民間維和部隊,但其裝備簡陋,不能勝任人道主義援救的使命,特別是在遠離疆土的地區。

中國的反應也反映出其對海外糾紛的高度謹慎,特別是對那些與中國利益衝突不大的事務。許多中國人仍自認為中國是一個窮國,在對外援助上,其國力還不足以與日本及西方國家比美。中國政府也不願意在此類事情上出頭。雖然經濟發展並不需要太多的政治本錢,但是一項較大的對外援助等於是以有限的資源做一項長遠的承諾。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研究員布拉德裡-威廉(Bradley Williams)指出:「中國失去了一個加強與南亞國家友好關係的黃金機會。」他還指出:「提供更多的援助本應會給中國一個絕好的機會,以展示其慈善的一面,並減輕其對在這一地區影響力的擔憂。」

而中國的官方媒體卻自吹自擂。中共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上週驕傲地宣稱:其援助「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中國人為此感到自豪。」「這顯示出中國人民是他們的忠實朋友,也顯示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