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歷史沒有第二次機會:晚年慈禧從大難中突然醒悟

 2005-01-10 17: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關於慈禧太后的對外觀念的研究,目前還沒有較為系統的、客觀的著述。本文著意從晚清這位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她所處的權力鬥爭的地位出發,勾畫她在面對內憂外患的千古變局時應對外部衝擊的複雜態度。不可否認,慈禧對權力的爭奪和維護是她內政外交的出發點。一方面,她為了維持權力而"借師助剿",鎮壓太平天國;另一方面,她為了維持中央權力的制衡關係而支持恭親王的洋務運動。她因為惱怒列強長期壓制,尤其是干預她另立新君而利用義和團不惜和列強開戰,又因為戰不過而曲意討好,喪權辱國。但中國面臨列強侵略的"千年未有之變局"使得此後數十年中國當政者必需全面、慎重地處理對外關係。慈禧太后重用漢人改革家,實行開明專制,基本體現了應有的對待西方的理性態度。由於長期受西方列強的壓制,慈禧太后在洋務運動失敗後對洋人的反感日益加劇,並最終不顧一切地對八國宣戰,又反映了她非理性的一面。晚年慈禧突然決意進行比戊戌變法還要激進的改革,標誌著她最終被迫向時代承認錯誤,但歷史不再給她機會。

慈禧太后的對外觀念主要受三個因素的影響:追求權力的強烈願望、權力鬥爭中她所處的地位和外國的壓力。對權力的追求是她的核心目標,地位和壓力之間的互動關係影響到她謀求和維持權力的手段。由此我們看到慈禧的對外觀念處於仇外和媚外的劇烈搖擺之間。


一,慈禧太后的性格決定了她的政治手腕和風格,也影響了她的對外觀念

不研究人物的性格就不能真實地把握政治人物的行為。Heinz Eulau認為"不談論人物的政治行為--他的行動,目標,驅動力,情感,信仰,承諾和價值觀--而去探討人的統治是不可能說出什麼有意義的東西的。"1 慈禧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一方面,她權傾三朝,據《清史.后妃傳》,慈禧在晚清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是"綜一代之興亡,繫於宮闈,亦一異也"。另一方面,她也畢竟是個女人。她的女官德齡在回憶錄中說:"她(慈禧太后)的確是顯得老了!比昨天或前天,至少相差十年。我不禁由衷地對她發出一種憐憫。我真不知可用什麼話去勸解她啊!只見在我的面前,坐著一位很老很老的老太太,她座下是一張很舒適的黃緞錦墩;在她兩個衰老的肩膀上,卻擔著一副關係全國安危的重擔。 "2她個人的命運是晚清王朝的縮影。在人治的帝王統治時代,政治對統治者個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她不得不追求權力、維持權力和擴展權力。據德齡在同一部書中的回憶,太后並不昏聘,相反她極清楚宮中那些臣下的種種毛病,如虛榮、自大、虛偽等等。太后也並不是一個孤陋寡聞、心胸狹窗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