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民工潮後分裂的中國農村家庭

 2004-12-30 00: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千百萬戶中國農村家庭為了維繫生計,一家人不得不天各一方。中國農民工,像騾子一樣拉動著中國經濟發展,他們零零散散寄回家的錢支撐著成千上萬農村無業人口的生活。

年僅10歲的楊珊(音)現在正讀小學四年級,她每天都花幾個小時練習寫字。她的字跡工整。有一天,她給父母親寫了封信。「你們的身體還好嗎?」她寫道。然後她又寫下第二個問題:「我們家怎麼了?」

楊珊的父母在今年3月份就離家外出務工了。珊才10歲,她已經經歷了許多次這樣的離別。父親楊河清(音)已經外出打工4次,他現在在北京的一個建築工地幹活。母親冉和平(音),離家3次,現在在保定當工廠的工人。

在這些年裡,他們常常是一兩年才回這個偏遠的山村一次,回來時帶了些錢,一家人也可以快樂一陣。等錢花完的時候,他們又得離家。珊的父親欠了醫藥費的債,還急需現錢再次看病。珊的學費也該交了。她的爺爺奶奶也還需要資助。「我想他們吃苦是為了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一些。」珊說。

像楊家這樣的中國農村家庭還有千百萬戶,他們為了維繫生計,一家人不得不天各一方。珊的父母親這樣大批的流動工人,像騾子一樣拉動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他們零零散散寄回家的錢支撐著成千上萬農村無業人口的生活。

然而,再苦再累,錢是越來越不夠用了。農民工工資在低水平徘徊,教育醫療費用不斷上漲,以及農村社會保障系統的坍塌等都是導致這種局面的因素。

農民流動到城市也意味著城市與農村的孩子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中成長。在城市裡,生活蒸蒸日上的家庭把他們的寶貝孩子稱作「小太陽」,是家庭的中心。而在偏遠的農村,則出現了一個新詞:留守孩子。千百萬個像珊一樣的孩子在成長時只有父母中的一方在身邊,或者父母雙方都不在。走進中國的鄉村,常常會感覺這裡像是缺了一代人,很少看見青壯年的身影,看見得最多的是年邁的爺爺奶奶在種地和照看孩子。

「我們就像個三角一樣,三個人在三個不同的地方,」36歲的楊河清說,「彼此思念是很痛苦的。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一樣,都希望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但是,他和妻子要養家餬口,要償還債務,外出打工是惟一的解決方式。和他們一樣陷在這樣一種殘酷的循環裡的還有無數的農民。許多城市居民可以享受一些醫療福利,但農民們完全是自己付費。對他們來說,生病就意味著破產。

鄉村學校──這個寄寓著如此厚重希望的地方──與一個世紀前相比並揮卸啻蟾謀洌盒I崾悄嘧┖突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