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國標:中國新聞控制像25年前一樣緊

以《討伐中宣部》一文蜚聲海外的北大新聞學院副教授焦國標,11月29日下午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學院的邀請,就中國的新聞檢查制度與中美學者,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焦國標從幾個層面介紹了中國控制新聞媒體的方法,他說,一種方式是將外國記者與中國隔絕開來。他在《討伐中宣部》一文發表以後,就被北大校方警告不准接受外國媒體的採訪。
  
另一方法是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控制。中國各大報紙的主編社長都是由中宣部親自任命,這些人本身就是政府官員,所以他們的行為首先是一個官員的表現,而不可能是一個自由媒體人的表現。這種人事控製造成中國的各大報紙都很聽話,中央不讓報甚麼就不敢報甚麼。
  
在中國,新聞稿件的審查也是層層控制,從編輯到部門負責人到主編層層審核。焦國標表示像《紐約時報》,就他的瞭解該報國際版的編輯便是新聞稿件的終審人。他說稿件的重重審核是為了確保文章不犯政治錯誤,但讓文章的新聞價值越來越少。
  
焦國標還表示,中宣部還通過吹風會,讓中國報紙瞭解甚麼能報,甚麼不能報,不能使用那些關鍵詞,例如「媒體是共器」,「公共知識份子」,「法輪功」,「民主,人權」等。對於網際網路也採取封鎖,過濾關鍵字阻止電子郵件的發送。他說他在國內能看到的網站也就是幾個官方網站。對網路的封鎖讓他不願利用網際網路瞭解更多信息,也無心嘗試無界,動態網等網路突破技術。
  
中國的新聞封鎖還體現在海關監控海外郵件,對海外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信號干擾。他說當初北大新聞學院成立時,幾位臺灣資深的報人寄給他們一些資料作為祝賀,不過這些郵件在海關被扣,一年多後才收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學院一位教授提問說,據他瞭解中國的新聞自由似乎改善,尤其薩斯期間,北大,清華的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為甚麼和他的介紹不同呢?

焦國標說薩斯期間新聞的相對自由也就不過20天至多一個月,之後就恢復了常態。
  
另一位教授說,在座的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的故事就是一個變化的中國的故事,可是你告訴我們的關於中國故事是(中國的新聞自由)沒有變化,還和過去一樣。是不是西方高估了中國的變化。也有人認為在全球化和商業化的帶動下,中國新聞自由度在不斷擴大。
  
焦國標認為,執政黨說提高執政能力,實際上核心就是怎麼樣加強控制的有效性。說新聞自由,新聞改革,改來改去,實際上它的邏輯是怎樣將它的新聞控制得像25年前一樣緊。這個思路和全球化和商業化是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