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醬油用頭髮做 食後致癌

用頭髮做醬油,聽起來荒謬,想起來噁心,食用後致癌--但中國那些「聰明絕頂」制假專家就有本事把它變為現實,而且行銷全國。

  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這些與百姓關係密切的生活用品幾乎全部淪為假冒產品的領地。繼毒大米、地溝油(從餐館下水道裡回收的食用油)、工業鹽等假冒食品之後,一種新的「產品」--頭髮醬油,又走進中國百姓生活。

  從理髮店收購的頭髮可以用來製成氨基酸液,俗稱「毛髮水」。這種毛髮水除了用於工業外,還被造假者用於醬油等食用調料的生產。與黃豆、糧食作物發酵生成的氨基酸相比,這些用頭髮加工成的氨基酸不僅廉價,還能從表面上達到釀造醬油的質量檢驗標準。

  人民網昨天引述報導說,在東北、華北的一些地方,理髮店的頭髮絕大部分會被收購,收購價為每公斤1元人民幣左右,經過挑揀後,再以每公斤1元8角人民幣的價格賣到山東和河北,而那裡的廠家則用這些頭發生產氨基酸母液,銷往全國。一些小的廠家就用這些母液來配置「頭髮醬油」,再把這些廉價的頭髮醬油銷售到飯店和早市。

收購頭發生意紅火

  河北新樂市小宅甫村是一個「專業頭髮村」,村裡頭髮收購批發點一個挨著一個,生意十分紅火,來自全國的毛髮都被集中到那裡,經過初步加工再銷往河北、山東、四川、重慶等省市。

  用頭髮做的氨基酸母液含有砷、鉛等有害物質,對人體的肝、腎、血液系統、生殖系統等有毒副作用,可以致癌。

  其實,用頭髮做醬油在中國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今年一月,中央電視臺就報導了湖北省荊州市津津樂調味品廠用髒頭髮作為氨基酸液生產醬油的消息,只不過中國假冒偽劣商品實在太多,不少人對這類消息已有些麻木。

  有關學者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出於保護自身利益,對制假售假者監管、打擊不力。

  同時,中國涉及食品安全監管的部門多達十幾個,在打假問題上往往各自為政,效率低下。在商品流通中,一些有檢測商品能力的機構沒有執法權,而有執法權的部門又缺少檢測手段,為制假售假者留下很大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名教授認為,要有效遏制假冒偽劣商品的氾濫,官方除強化打假部門的職能外,還須實行嚴格的行政問責制,根據假冒食品給社會帶來的具體損失,讓制假售假地區的主要黨政官員引咎辭職。


聯合早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