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演蘇將上書國務院:中國保險業40%是泡沫

年輕的中國保險業忽然驚醒,它發現:四周泛起的「泡沫」幾乎淹沒到了它的「腰部」。
「2003年中國保險業竟然有40%的泡沫。」昨天下午,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向本報拋出了這個驚人的觀點。

郝演蘇已經就此起草了一個報告,打算在年底上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這份報告的結果可能會讓很多人不悅,但我希望通過它來提醒決策者,要及時擠出這些『泡沫』,讓保險產業健康發展。」郝演蘇說。

保費增長只是表面繁榮

從今年暑期起,郝演蘇組織人員對2003年中國保監會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在國際通行統計慣例這個「放大鏡」下,中國保險業極度膨脹著的「泡沫」清晰可見。

「按照國際統計口徑,我們把不屬於保險保費收入的部分作了剔除,即把包括非風險保費業務收入以及投資連結保險和萬能壽險業務中的非風險保費收入剝離出來。一道『簡單』的減法下來,我國保費的真實收入就大打折扣了。」郝演蘇說。

據中國保監會統計,2003年,我國實現保費收入3880.4億元,其中人身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011億元,同比增長32.4%;財產保險保費收入是869.4億元,同比增長11.7%。

這種增長不過是一種表面繁榮。

「保險公司保費收入高速增長的同時,老百姓的保障質量並不見得有大幅度的提高。」郝演蘇說。這不得不讓人質疑中國保險密度(人均保費)是否真正提高了。

矯正過的統計數字更能說明問題。郝演蘇提供的數字是,經過國際統計方法計算後,2003年,我國實現的保費收入3880.4億元實際不過是2210.39億元。這意味著,2003年,我國的人均保險費為163.73元;而官方公布的這個數字是287.44元。

保險「泡沫」在數字下暴露無遺。

分紅險是最大「禍水」

「泡沫的主要製造者是中國的壽險業。壽險公司不合理的產品導向和結構決定了大量『泡沫』產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投資理財型產品的發展,比如分紅險。」郝演蘇說。

分紅險將是繼投連險之後影響中國保險業的「禍水」。

西方國家是在保障型保險產品基本飽和的市場環境下轉向理財型產品的,但稚嫩的中國保險業卻跨越性地選擇了大面積開展類似的理財型保險業務,郝演蘇指出。

分紅險和投連險都是偏重投資理財的險種。後者曾經歷過席捲全國的退保風潮。而業內預計,如果防範不當,分紅險的隱患可能會大於當年的投連險。

但讓人憂慮的是,在2003年的人身險保費中,分紅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為1670.01億元,超過了人身險保費收入的一半。此外,還有約94億元萬能壽險和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的保費收入。

擠出「泡沫」的路只有一條

「擠出保險業『泡沫』的途徑只有一條 讓保險業回歸保障,讓保險業回歸主業,即不是看中保險的投資收益,而是轉向注重投保收益。這也是我們著手這項研究的初衷。」郝演蘇對記者說。

令這位研究者擔憂的是,今年中國保監會新批的18家中資保險公司中竟然沒有一家是偏重保障的再保險公司。「投資者仍然在避重就輕。」郝演蘇說。

但讓他欣慰的是,「今年以來,各壽險公司保費收入雖然破天荒地連續下滑,但說明它們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正在做產品結構調整。」

從北京保監局昨天提供的最新統計數字看,截至9月底,在京保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208.6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壽險157.3億元,同比下降7.8%。對於壽險保費下降的解釋,北京保監局的分析與郝演蘇不謀而合:「人身險結構調整力度正在加大。」

郝演蘇預計,經過這樣一番調整,今年的情況應該有所好轉,但最終「泡沫」被擠出多少,還要用數字說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