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為什麼眼見並不為實

 2004-10-16 08:0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人們常常說這麼一句話:「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現在科學家發現,這樣說其實是有道理的,有時候眼睛所看到的真的不是事實,我們的眼睛看東西其實往往受大腦的影響。

悉尼大學心理學家柯林.克利福德日前公開了他的研究小組的最新發現,人腦中存在著一條反饋環路,這條環路會改變我們的視覺感受,以適應人腦對眼前景物的解釋。而不像人們以前認為的那樣,人腦的解釋隨著視覺感知而改變。也就是說,人眼實際觀察到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腦預期的影響。

人腦往往「主觀臆斷」,眼睛很多時候只是傀儡。

視力是我們最有價值的資產,但反饋到腦子裡得往往是不完全的或者不明確的信息,這是因為有時人們移動得太快、光線太暗、物體模糊或者你的注意力注意到別的事情上。克利福德博士說:「我們的大腦經常存在間隙,而且經常對事物進行完美的想像,我們眼睛看到的也許比我們想到的更主觀。」

這個研究小組用一種特別的方法對人進行試驗,他們讓志願者觀看兩張完全不同的、矛盾的圖像,每隻眼睛看一張。人們很早就知道,如果這兩張不同的圖片非常簡單,比如一張是水平的紅線,另一張是垂直的綠線,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會簡單地在它們之間做出反應,先是說看到了一條線,幾秒鐘後會說看到了另一條線。當然,我們也早就知道人類對識別移動的人物方面非常在行,即使僅有幾個點代表著腳踝、手腕、臀部以及其他關節,人們也能分辨出那是人的圖形來。

這個研究小組除了克利福德外,還有塔瑪拉.沃森和喬爾.皮爾森,他們讓人一隻眼看由小點組成的向左走的人形圖案,另一隻眼看向右走的圖案,大腦還是在兩幅圖形間做出間隔性的反應,試驗者先是說看到了一個人物圖形,幾秒鐘後又說看到了另外一個。

克利福德博士說這個試驗顯示,大腦中識別移動圖形的最複雜的部分把信息反饋給了視覺鏈,從而壓制了一幅圖。

人在得到一個印象時,往往是模糊掃瞄,分類記存。

為什麼眼見並不為實呢?從視覺原理來講,人的眼睛得到視覺信號並傳到大腦後,有這麼幾種情況:其一,人腦一般上對視覺信號只是進行模糊處理。即只對信號進行輪廓辨認和處理。也即只辨認主要特徵。比如:人或動物或物體,動的或靜的,大或小,遠或近,男或女,高或矮等等特別明顯的差異進行甄別。

其二,人只有在多次接觸或引起注意的時候才會注意到更多的細節的東西。如:顏色、面部特徵、動作細節等等。

其三,人得到新的視覺印象時往往會將其和原有的印象進行比較,特別是與自己記憶最深的印象進行比較。如:見到一隻狗,一定就會和自己見過的另一隻相像的印象中的狗比較並只記住它們的明顯差異。看見一個人就馬上會想到他像某某人,並記住他們的明顯差異。

其四,只有具有專門素質的人才會特別的方面具有特殊的識別和記憶。如:畫家、偵探、某些專業人士等。

這也就是說,人在得到一個印象時,一是模糊掃瞄的,二是將其分成各種要素來記存的。也就是說記存的不是完整的印象。所以,即使是眼光最敏銳和記憶最好的人也無法真正還原一個事物的完整的印象。

另外,人要將自己看到的事物傳給別人時,並不能將原來的「印象」原原本本地送到別人的眼中。而是需要用另外的人體器官如:嘴---語言描述,手---圖畫描寫。這就要轉換,即,將腦中記存的要素重新組合成印象並變成語言和動作。因為,印象是要重新組合的,所以,只要意識上出現偏差這種組合就會出現偏差。而且,往往將自己沒注意的差異漏掉。

而且,接受這樣的描述的人再將這些描述在大腦中進行類似的處理。這樣,與事物的原本面貌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有時,甚至是離譜了。所以,其他人實際上根本無法真正「看到」描述人所看到的該事物的原本面貌。這樣,眼見就不一定為「實」了。

雖然眼睛有時受大腦支配,但它的作用其他器官無法替代。

人體從外界所讀取的信息,大約有90%來自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人的喜怒哀樂等等各種情緒,都可以從眼神中流露出來。連進化論的始祖達爾文都說:我一想到眼睛,就心中驚懼,因為眼睛的結構實在太精巧了。

例如,人們痛苦時會哭泣,眼中會流出一顆顆淚珠,那是從淚腺分泌出來的,通過導管流到鼻孔,就成了「涕淚交加」。哭泣是由於大腦條件反射控制的。平時,眼淚能滋潤眼角膜不至於乾燥。眼瞼和眼睫毛可隨時快速地對外界做出反應,或關閉以防止外界的異物包括塵埃進入眼睛,眉毛的作用是阻擋額頭的汗水,防止其流入眼睛。更奇妙的是,眉毛的生長會自動停止在某一長度,不需要像頭髮那樣剪修。

眼睛是一個特別的感覺器官,是人類和動物能夠直接與外界通過光線聯繫、探查、欣賞,從而對周圍環境作出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應。所以說眼睛是與外界信息溝通的主要器官。

光線通過角膜、瞳孔、晶體,聚集在視網膜上的桿狀和椎狀細胞,來刺激視神經,使其產生信號傳送至大腦的視感覺區,來讀取、分析光的信號,從而知道物體的遠近、大小、顏色、形狀等等具體信息。在生物中,低等動物只有感光細胞(植物有光合作用細胞),低等脊椎動物的感光細胞、視網膜的設計簡單,高等脊椎動物可以將像翻轉。

外界的光線通過眼折光系統(角膜、虹膜、晶體),在眼底視網膜上形成物像,由其上感光細胞接受,引起化學變化,如同相機的感光底片一樣,再將光能轉變成神經衝動,傳入視覺中樞,由大腦視覺區來認讀、分析,從而使人認知到外界事物。這又像現在新的數碼相機,只不過相機是由電腦讀取數據並在顯示器上顯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