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美啟蒙教育反思:一個ABC頭300天實況

 2004-10-07 01: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為什麼這麼多的美國父母選擇我們的產品?因為他們的孩子非常喜歡。」

小小愛因斯坦的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拉塞爾 漢普頓,近日在面對中國媒體時,表述了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思想。小小愛因斯坦嬰幼兒成長系列音像產品專門針對0∼3歲,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高達90%%。今年9月,其產品正式進軍中國市場。

發布會現場,你既感受不到這一產品有什麼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意義,公司也沒有請專家來大力佐證產品的科學性,更沒有教育工作者的現場鋪墊和渲染,這和國內很多嬰幼兒成長產品的做法大不相同。

拉塞爾 漢普頓只是一再強調這樣一個現象:孩子們面對這些產品時異常興奮,個個手舞足蹈。他們才是真正的消費者。他認為,嬰兒的啟蒙產品只是要激發寶寶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以好玩有趣的方式吸引寶寶探索周圍環境的精神。

相對而言,中國的家長在給孩子選擇產品時,不是先考慮孩子是否喜歡而是先看這東西對孩子的日後學習發展會有多少好處,帶有極強的功利色彩,這實際上是父母在消費而不是孩子在消費。而這樣的細節恰好表現出美國家長與中國家長們在幼兒啟蒙教育方面的核心差異。

實際上,在很多移民或旅居美國的中國家庭裡,在對孩子教育問題上的入鄉隨俗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瀋德燦是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瀋芝蓮是中央教科所幼兒童教育家。他們夫婦倆的外孫女和孫子先後在美國出生。

親歷孫子出生前後,作為心理學家,瀋德燦敏銳地觀察到美國與中國在幼兒教育上的差異,他從孫子出生之日開始記日記,歷時300餘天,一日不漏,將一個 ABC(美國出生的中國孩子)生長過程,以及出生後中美教育上的衝突逐一記錄下來,並向時訊記者獨家講述了中美幼兒教育的差異。

藍房間和粉房間

「孩子從出生就生活在屬於他性別的顏色裡,從小接受‘性別教育’,男女有別是一開始就注意到的。」

與中國顯著不同的是,在美國,孩子出生前,醫生都會告知準爸爸媽媽孩子的性別。瀋德燦說,做產前常規檢查的時候,醫生會問:「想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嗎?」 如果是的話,醫生就會告訴你,毫不遮遮掩掩。當然如果你回答「不想知道」,醫生也不是非告訴你不可。胎兒的性別一般是通過B超檢查得知,當然,為了準確性,有時也會通過羊水檢查。在美國,性別的確認很有用途,因為出生前的起名子、佈置嬰兒房等工作都與性別有關。

「孩子出生前一段時間,親人朋友就會為這個小生命開一個Party,歡迎這個小生命的來臨。在Party上,大家都要給孩子送禮物,這些禮物都非常實用,是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用的。他們甚至會把自己孩子用過的一些玩具之類送給朋友的孩子。培培爸爸實驗室的教授給培培送的是一個會響音樂、能振動,可躺可坐的嬰兒車,因為當年他自己兒子哭鬧的時候,用這個哄他的很有效。一個和培培媽媽很要好的阿姨送來的是一個大猩猩的毛絨玩具。」瀋教授開始很不以為然,覺得那麼難看,又是舊的,可誰知道,這卻是培培最喜歡的玩具。「他們認為自己孩子喜歡的,別的孩子也喜歡,對待別人的孩子也很真誠。」瀋教授說。

「送東西是根據小生命的性別來送的。如果是男孩,就送藍色的;如果是女孩,就送粉紅色的。如果不知道男女,就送黃色的。」瀋德燦介紹說,「嬰兒房間也是出生前就佈置好的,也是按照男孩藍色、女孩紅色,從牆紙到床圍,以及各種裝飾,都是按照顏色來的。孩子從出生就生活在屬於他性別的顏色裡,從小接受‘性別教育’,男女有別是一開始就注意到的。」

瀋德燦還強調說,「美國特別注意男女有別。」在美國,從小就是把他們看成一個「個體」,而不是一個「孩子」。出生後是按男女來劃分,而不是按「大人」和「孩子」來劃分。在幼兒園時,就會告訴小女孩「你哪裡哪裡不能被別人看,不能被別人摸」。

爺爺奶奶不管帶孫子

「我甚至見過有的美國媽媽背著出生不久的嬰兒就去冷藏實驗室工作的。」

美國的幼兒教育是從產前開始的。瀋德燦介紹說,美國很重視產前教育,除了常規的胎教外,他們的產前檢查都是丈夫陪著一起去,檢查中,丈夫也是在檢查室一同觀看胚胎的情況。而且醫院還會將胚胎活動情況錄下來,讓準爸爸媽媽帶回家繼續觀看。孩子的出生過程,丈夫也始終陪伴在妻子身邊。「因為妻子生產時,最希望丈夫陪伴,這樣她們才最安心。」

但是,挺矛盾的是,他們並不太注意產後的養護。瀋芝蓮介紹說,國外沒有產假,產婦應該生完孩子馬上就去上班,更沒有什麼「坐月子」的習慣。有些人為了休息,把平時的假都積攢起來,生孩子時一起休,還有一些生完孩子就不上班了,做專職家庭主婦。美國的爺爺奶奶也不會像中國的爺爺奶奶那麼「盡職盡責」,他們不會幫子女帶孩子,即使來看一下,頂多兩週就離開了,孩子基本是由母親撫養。

不想吃飯就不吃

「美國的嬰兒從出生之日起就單獨睡,有些家長不放心,會裝上一個監聽系統。」

「大人從來不強迫孩子去幹什麼,‘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他餓了就會自己吃。’這是大多數美國家長的觀點。經常能看到中國家長在孩子後面追著、哄著要他們吃飯,這在美國人眼裡看上去是不可思議的。強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意願去做,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美國的家長和孩子之間是朋友關係,中國孩子和父輩之間容易產生矛盾,就是這個原因。」瀋德燦說。

「中國嬰兒都是媽媽摟著睡,美國小孩都是單獨睡覺,不但單獨一張床,還要單獨一個房間。」瀋芝蓮補充說:「美國的嬰兒從出生之日起就單獨睡,有些家長不放心,會裝上一個監聽系統,如果有什麼異常動靜,家長就能立刻趕到孩子房間。所以他們的孩子從小獨立性就很強,不但自己睡,還自己起床自己玩。有時候家長起床,發現小孩已經在床上床下自己玩起來了。」在生活教育中,處處能體現他們非常注意孩子獨立性的培養。

不過,在獨立性培養方面,瀋芝蓮有不同的意見。按照醫生的建議,在培培9個多月的時候開始教他自己抓東西吃。按美國的方法,這時候要放一些小餅乾在桌子上,讓孩子自己抓著吃。但是面對這些小餅乾,培培只是拿手亂劃,把小餅乾都劃到地上去了。於是,瀋芝蓮試著只放一片在桌上,培培就拿起來送入口中,再試,還可以。瀋教授說:「剛滿9個月的孩子,東西放在前面多了,他掌握不了。如果只放一片,他比較清楚,會集中精力抓這一個。所以,兒童的獨立性培養是好事,但要慢慢來,完全讓他們自己做,效果未必好,家長要適當引導。」

令瀋芝蓮困惑的是,美國家長似乎不訓練孩子大小便,她竟然發現美國孩子四五歲還有用紙尿褲的。中國的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家長都會在他撒尿的時候作「噓噓」 聲,在大便時作使勁狀,引導孩子有意識大小便。所以中國的孩子一般在一歲多就有排便訓練,因為穿開襠褲,甚至會自己蹲下來大小便。最遲四五歲也會了。而瀋芝蓮說她曾經見到一個美國家庭的小男孩,五歲了,竟然躲在門後站著大便在紙尿褲裡。這一點是瀋芝蓮不讚同的,她認為用紙尿褲對小孩,特別是男孩,生理上並不好。「先說上廁所,孩子明明能學會,為什麼不教?他們的理由是孩子四五歲自然就會了,到那時,教起來比較容易。」


出生23天坐飛機

「孩子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就可能要坐汽車,甚至坐飛機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定居。」

外國人很注意小孩的社交教育,許多美國孩子在外面見到陌生人會主動打招呼,毫不羞澀,顯得很有禮貌。瀋德燦認為,這是和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有關。他說,在美國,無論是男人女人,老人還是年輕人,見到小孩,都會親熱地大招呼,誇獎一下這個孩子,或是摸摸他。「大人和孩子打招呼,他們自然會有反應,而中國,大人見到小孩,目不斜視地走過去,怎麼能指望小孩會主動和你打招呼呢?」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敢與陌生人交往。這可以從他們的嬰兒車看出來。」瀋教授接著說,「美國的嬰兒車都是可調整的。嬰兒出生後五六個月內,把嬰兒放在嬰兒車裡,是面朝推車人的。要求大人看著小孩,小孩的眼睛也會對著大人。這樣能給孩子一種安全感,讓他們覺得是在一個私密的小空間裡。帶孩子去超市,大人要時刻看著孩子。把孩子一個人放在一個地方,在中國頂多屬於道德問題,在美國則是違法的。」

等到五六個月之後,就要把車調整為向前坐,讓孩子面朝著外面,以便他們能看到更多的人和事物。「雖然向前坐能看到多一些東西,但最好是能抱著他。」瀋芝蓮說,「大人抱著對小孩發展有很多好處:孩子被抱著比被放在車裡視野更開闊,因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並且能讓孩子四周環顧;其次,孩子被抱著與大人交流機會也要比單放在車上要多。」

外國人生活流動性很大,從一個城市搬遷到另一個城市是常有的事。孩子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就可能要坐汽車,甚至坐飛機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定居。外國小孩從小就要適應這種遷徙。培培23天的時候,全家有搬遷計畫,向醫生諮詢能否坐飛機。醫生表示可以,並告知在飛機升降之際,讓孩子咬吸奶瓶嘴,不讓小嘴緊閉即可。搬家是麻煩的事,瀋德燦說,他兒子搬家前一個多月,家裡就開始來一些人估算搬運這些東西需要多少錢,搬家的時候也是一團忙亂,但是培培卻沒有哭鬧,還能迷迷糊糊睡去。「外國人並不刻意讓孩子避免環境變化,而是願意讓孩子接觸更多的人。」瀋德燦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