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摳門」與中國的「豪闊」
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二○○二年度的國內生產總值為五百四十一萬億日圓(約合四點九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四百四十萬日圓(約合四萬美元)。這些數字顯示,無論從那方面看,日本都是個富裕國家,說「日本人富得流油」,一點也不為過。曾和日本人有長達十年交往的張莉霞女士在《夕陽紅》(二○○四年第四期)撰文介紹了日本人的生活情況,在她看來,富得流油的日本人,不但生活十分節儉,甚至還讓人覺得有點「摳門」。據介紹,她在日本一家新聞媒體進修時,負責對進修人員進行指導的高野每次發給大家的講稿提綱總是用已經過時的新聞稿的背面列印的,從來不用未使用過的紙。日本許多企業,甚至政府機構發給新聞單位的新聞稿和相關資料,基本上都是雙面複印的。
她還告訴我們幾件小事:
一是日本人在吃飯上也很摳。在日本,絕大多數企業沒有職工食堂,企業職工自帶午飯上班。她進修的那家日本新聞機構,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職工是帶飯盒上班的。除上班族外,中小學生外出郊遊,或者離校舉行其它活動需要在外面吃午飯的,也帶飯盒。因此,在一些旅遊觀光地,經常會看到許多日本人坐在那裡吃飯盒。據說,在日本人家裡,剩下的飯菜都要在下一頓加熱後繼續食用。
二是日本人辦公樓比較窮酸。在日本,最好的建築物是學校,而不是政府辦公樓。在東京,雖然豪華、漂亮的寫字樓到處可見,各種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可是,日本政府各部門依然擠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建造的舊樓裡。除了外務省、經濟產業省和財務省幾個重要部門,其它省、府大多是幾個部門擠在一棟樓裡,名曰「共同廳舍」。在辦公樓裡,走廊上擺滿了各種文件櫃,有的地方還放著複印機。在一般情況下,一間五六十平方米的屋子裡有幾十個工作人員。桌子一張挨一張,椅子幾乎背靠背。桌子也不大,除了堆積的文件資料和一臺筆記本電腦外,幾乎沒有空餘的地方。在這樣擁擠的辦公室裡,還要辟出一個角落作為接待來訪的會客室。
還有一件小事,看來不值一提,卻也發人深省。在日本,大部分寫字樓的衛生間都有擦手紙。這些紙雖可以隨便使用,但卻沒有人隨意浪費。很多人洗手後把手上的水甩掉再用紙擦。
和日本人的「摳門」相反,我們中國人倒處處顯得豪闊。雖然,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國人均GDP也才僅僅達到一千美元,不但無法和西方發達國家比,即使在「發展中國家」隊伍裡,排名也是比較靠後的,當然更不可望日本這樣「世界排名第二富」的項背了。但我們的同胞在國外卻表現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豪闊。據媒體介紹,我們的旅遊團在歐美的消費水平之高,常令那些國家的老百姓驚嘆: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人,太富了!在高級商場裡,中國遊客出手的大方,也讓外國人大吃一驚。一次在英國,一支三十多人的中國旅遊團,在一個經典傢俱店就撂下五十六萬美元。更讓外國人開眼界的是,有些中國留學生一到外國就買豪宅,動輒幾十萬美元,還大多是一次性付款。有人可能說,這些擺富誇富之舉,可能是「先富起來的」一族和貪官所為。我不否認有這種可能。但從其它資料看,無論在出國活動的官員、遊客(請注意:大部分遊客就是用各種藉口出國的官員)還是留學生中,都存在這種豪闊之風。
現在,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國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所到之處,不少最豪華、最氣派的建築物,不是學校,不是醫院,甚至也不是當地著名的大企業,而是政府的辦公大樓。去年,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上任不久,就在全省一次重要會議上點名批評蘇北一個貧困縣,在群眾剛剛摘掉「貧困帽」之後,就把舊辦公樓賣掉,花巨資在縣城建起了豪華辦公樓,加上教育局等七個單位新砌的「府門」,形成一條幾里路長的「官府新街」。在這裡,僅縣教育局長的辦公室就達六十多平方米,裡面還設有休息室和衛生間。後來,省委查處了有關責任人。但這股賣舊樓、建新廈之風不但沒有剎住,還有愈演愈烈之勢。不少地方,剛砌了沒幾年的政府大院在「開發」的名義下賣掉了,一座座現代化的辦公大樓聳立在城市最亮麗的區域,成為這個城市進入現代化的主要標誌。在辦公樓內,一切設備不僅具國內最先進的水平,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夠得上「新潮」的標準。只是樓變了,樓裡公務員的思想沒變,作風沒改,反而更加官僚化,更加懶散,更加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有了「好馬」,就得配上「好鞍」。隨著「換樓風」一起刮來的是「換車風」。不管老百姓怎麼窮,也不管財政怎麼緊,更不管幹部、教師的工資能不能按時足額發放,主要官員的「座騎」不可不講究。據說,如果所坐的車太土,出去辦事就不氣派,就無法引鳳來筑巢。有了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換車之風就越來越無法收管。據報導,今年僅雲南就買進六百多輛高級「公務車」,有的一輛就花去六、七十萬。至於在辦公室用公用設施辦私事、下班後不關燈、不關電腦、不關水,隨意糟蹋紙張和其它辦公用品的事,就更不值一提了。來客招待用「大手大腳」來形容已遠遠落後於形勢,即使在窮縣,其接待規格之高,連國外的大亨都望而卻步,有的乾脆「溜之乎也」!
另外,在我們下一代身上,也傳出令人不安的信息。這些年,「小皇帝」成了我國社會上特殊的一族。一家幾代人侍候一個「小皇帝」,從小就把他們弄得暈乎乎的,真以為自己是從天而降的「天使」。別的不說,有的零花錢就遠遠超過成人的生活費。過年的「壓歲錢」,也從幾元、幾十元、幾百元漲到幾千元。最近,張莉霞所在單位在北京舉辦「小作家培訓班」。這批來自全國各地的「神童」,讓老作家們吃驚的不是超人的才華,而是驚人的浪費。雪白的大饅頭有的咬了一口就扔掉,吃著魚肉嚷著要海鮮。有些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節約」。這種驕而奢的狀況,過去在和日本孩子共同舉辦的夏令營等活動中早就暴露過,只不過沒有引起國人的足夠重視罷了。
大概因為曾親身嘗過當年侵華的「日本強盜」製造的苦難,我歷來對日本人沒有好感。特別是近年日本右翼勢力的惡劣表演,更令我的「民族感情」升溫。但對日本人這種富而不奢的品德,還是打內心崇敬的。這是一個民族自強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強大並不斷保持發展勢頭的內在動力。我想,日本人只用那麼短的時間就在戰爭的廢墟上站起來並很快躋身世界強國之列,其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民風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們歷來主張吸收外國有益的經驗,當然也不妨把日本人的這種節儉精神「拿來」,為我所用。
不應忘記,我們還是一個剛剛起步奔小康的「發展中國家」,還有幾千萬人生活在溫飽線以下。就是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真的建成全面小康,實現了現代化,也仍然要兢兢業業過日子,仍然要艱苦奮鬥。
《大公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