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教授中文發言 反擊華人物理大會中文禁令

民族感情被異邦人傷害的結果是憤怒,而被本是同根生的同族人傷害的結果是什麼?是莫名的羞愧和難言的痛楚。

  剛剛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讓敏感的國人紮紮實實地體驗了一回這種羞愧和痛楚。500多名學界精英,儘管都是黃皮膚黑頭髮,但從論文彙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
,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這倒無可厚非,也許許多海外華人更習慣於英文交流,可這種「習慣」發展到完全排斥中文的地步就讓人難以接受了:部分海外華裔學者採用中英文雙語的要求被組織者以國際慣例為由遭到拒絕。(7月4日《新民晚報》)

  有與會學者認為,大多數報告用中文完全可以講清楚,而且更容易被聽眾理解--憑什麼在自己的家門口不能說自家話?中文怎麼就丟你的臉了?既然前綴上掛著「華人」的名義,又是在華人的鄉土上舉行的會議,不提用中文交流這個要求,最起碼得讓中文有一席之地吧。

  以一種共通的語言在共同鄉情的基礎上凝聚起來,是「華人」這個詞彙的內涵。共通的語言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音與形,不僅僅是實用層面的溝通方式,它還飽蘸著一種同根同源的情感認同,是一種骨肉相連的文化符號。語言是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這個文化符號的凝聚力,民族國家以及疆域之外的華人社會得以形成並且在心靈上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可我不明白為什麼,竟然有人在自己的國土上,通過語言使用上的歧視,來斷裂這份高尚的情感。

  略感欣慰的是,也許是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的「腕兒」比較大吧,他沒有理會組織者的「禁令」,堅持以中文作報告,成為唯一「反潮流」者。正如採寫這條新聞的記者所評:丁教授的英語能力毋庸置疑,但不知他經過怎樣的思考和爭議,才發出了母語的聲音。丁肇中教授在表達學術思想的同時,也表達了超越物理意義的文化情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