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陳小雅:中國的「鞋子」與香港「腳」

 2004-07-06 17:0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談談「國家認同危機」

陳小

香港「七一」大遊行,再次表達了港人對未來本土社會的理想追求。凡政治家都不能漠視。此時的《亞洲週刊》也及時地提出了一個命題:愛國與民主並不矛盾。以此推理,港人的民主訴求,並不表示他們不愛國。
但是,從政治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香港目前的局面的確可以稱作「國家認同的危機」。我認為,造成這一危機的原因有三:

第一,大陸的「鞋子」不合香港的「腳」。鄧小平許諾的「一國兩制」只是模糊地承諾可以把「鞋子」的小指姆部位開一個窗口,但有關的約法並未一步到位,這個窗口能開多大?雙方仍需要互相試探。

第二,香港社會歷經一百年的自由發展,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制度、文化形態已形成相當的認同。回歸以後的香港民眾與政治力量,仍希望按照自己的「多元-平等-自由」的模式改造國家。

第三,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政府雖已在經濟自由化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腳步,但在政治制度上,仍沒有施行相應的變革。尤其在處理國家周邊的「族群」關係、政黨關係、國家內部不同利益群體關係問題上,仍沒有改變「老子為主」、「一黨專政」、「集權體制」的基本立場。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實現香港社會與國家的高度和諧一致,是不實際的。我在今年紐約舉行的紀念「六四」十五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從宏觀歷史的層面上看, 「八九」事件是中國社會政治轉型過程中,由於社會政治文化與政治法律制度不相適應而發生的一次碰撞。在世界歷史上,類似的例子有許多。比如:殖民時代,世界各殖民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殖民者輸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衝突;二戰後,蘇聯帝國強加在原東歐各國身上的政權形式,與它本身政治文化的衝突;巴列維政權下的伊朗政治制度,與本民族的宗教文化精神的衝突;20世紀下半期的蘇聯,西方文化與傳統宗教相結合的社會文化,與蘇共統治的衝突……。我認為,凡是存在政治文化與法律制度衝突的地方,必定會發生尋求「和諧」與「適應」的運動。二百年來的世界歷史表明,要麼是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改造了不順服的文化精神,要麼是頑強的文化精神瓦解了政治制度。就像「鞋子」與「腳趾」的關係--要麼是生長的腳趾戳破鞋子的禁錮,要麼是頑強的鞋子扭曲了腳趾的骨骼。自毛澤東時代結束、蘇聯解體,在中國,後一種選擇已無可能。當然,香港、臺灣的未來,並不一定重蹈東歐或中東的覆轍,何去何從,還取決於它們在當今世界霸主--美國棋盤上的份量。

因此,為中國國家民族利益計,如要避免最壞的結果,中國政府與香港社會需要進一步調適,並用憲法形式將雙方認同的界限與規則相對固定下來。我認為,「多元-平等-自由」不僅是香港社會的目標和利益所在,也是中國大陸發育中的「民間社會「和各族群、各未來政黨的追求目標。但這是在中國歷史與社會政治大文化背景下的追求,而且「長計畫」要有「短安排」,否則都是廉價而正確的空話。

2004年7月4日 於北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