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鈴祛暑

夏天到了,日本人傳統的消夏三件寶是「風鈴、團扇和涼麵」。

但風鈴是怎麼祛暑的呢?在日本的詩歌中,風鈴被稱為「夏日的風情詩」。到了5月,日本各地氣溫上升,這時,不論鄉村還是都市,人們大都喜歡在屋檐下或通風的走廊裡挂一個小風鈴。普通的風鈴像倒扣著的茶杯,裡面吊一根小棒兒,小棒兒下端垂一截線,線上再系一葉被稱為「短冊」的細長紙片。在鬱悶煩躁的夏日,耳邊都是嘈雜的吱吱蟬鳴,只有微風吹來時,短冊在風中團團轉,帶動小棒兒不斷撞擊風鈴,清脆的丁當聲,有時似黃鶯鳴囀,有時似乳燕低喃,在炎炎夏日聽來,使人心曠神怡,暑熱不知不覺減了幾分。正如中國古代詩人陸游在詩中說:「毒暑今年倍故常,蟬聲四合欲升床。老人不辦搖團扇,靜聽風鈴意已涼。」

據說,風鈴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佔風鐸,主要用於占卜,有人也用它判斷風向。據記載,唐朝時,唐睿宗的兒子岐王在所住的宮中竹林裡挂了很多玉片,聽玉片的碰撞聲判斷風的方向。這些玉片就是佔風鐸。後來,這樣的風鈴被到大唐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國。起初,風鈴作為辟邪物懸掛於房前屋後。

風鈴的丁丁噹噹聲,單純素樸縹緲,日本人認為,這正符合他們崇尚淡泊素雅的審美心理,在貴族間極為流行,被稱為「風琴」,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當時,風鈴價高難求,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即。到了江戶時代,製作工藝進步,可以大量生產,才在民間普及,成為夏日必不可少的時尚用品,也形成日本特有的鈴鐺文化。

現在,風鈴品種層出不窮,有金銀銅等金屬製成的,有用石頭陶器製作的,在靠近海邊的地方還把貝殼串起來當作風鈴。普通的風鈴是鐵和玻璃的。最有名的當數「南部風鈴」和「江戶風鈴」。南部風鈴因用南部地方出產的鐵製作而得名,聲音輕柔悠長,餘韻雋永。江戶風鈴是玻璃製成的,因江戶時期大量生產而得名。現在,日本人懸掛的多是這種玻璃風鈴。在江戶風鈴內側,大多繪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下墜短冊,上題詩句。

《環球時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