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恐嚇台商 下下策
近日,北京當局以「國台辦」發言人的名義,公開放話:不歡迎「綠色」台商。即不歡迎支持民進黨或「台獨」的台商。熟悉北京政治語言的人都明白,所謂「不歡迎」,僅僅是一個書面用語。其真正意涵,要嚴重得多。不歡迎,就是要整治,要收拾,甚至驅趕。至於「收拾」的辦法,則不可勝數,隨手拈來。比如:取消優惠;從嚴查稅;干擾運作;甚至暗使手腳,切斷生意渠道;等等。北京放出這一狠話的背景是:本次臺灣大選,北京曾大力動員台商返臺投票,甚至提供免費包機,企圖以此促讓陳水扁敗選下臺;同時製造「台商反對『台獨』」的輿論,對內迷惑大陸民眾。不料,選舉結果,仍然是「獨派」獲勝,而且得知,不少台商返臺後,反而投了陳水扁的票,甚至還向綠營積極募捐。北京聞訊,惱羞成怒。收買不成,轉思報復。
記得八九年「六四」事件後,因其屠城惡行,北京當局不僅在全世界遭到輿論譴責,而且受到廣泛的國際制裁。困頓之際,北京動輒聲明:反對將經濟與政治掛鉤,反對將貿易與人權掛鉤。然而,恰恰是北京當局自己,如今,愈來愈將經濟與政治掛鉤,以經濟為手段,達政治之目的。對內,以「發展經濟」的高調,抵消「政治改革」之呼聲;出訪,大行「支票外交」,以大額訂單開路,博取外國政客歡心;對香港,以「最緊密經貿安排」,對抗響徹香江的民主呼聲。如今,又輪到臺灣,中南海施盡渾身解數,也無法阻擋臺灣越行越遠的步伐,黔驢技窮之下,居然撒出「制裁台商」的下下策。
實際上,北京為了大力吸資引資,以「優惠政策」為誘餌,千呼萬喚,台商,與港商和其他外商一樣,才陸續進入大陸。迄今,在大陸投資設廠的,共有3萬多家臺灣企業,投資項目6萬餘個。其中,台商合同投資金額 600多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300多億美元,佔大陸外資15%,佔全臺灣(1987年以來)對外投資的40%。應該說,這是一種正常的、互惠互利的經貿往來。一方面,台商固然從中賺得利潤;但另一方面,台商台資的投入,既解大陸資金短缺之急,又為大陸人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單說大陸日益堆高的外匯儲備,就有相當部分來自台資企業的出口創匯貢獻。如果北京因政治上的需要,「整治」台商,經濟上必兩敗俱傷。北京所謂「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口號,則全然流於虛假和虛偽。
北京方面的說詞,大都站不住腳。比如說,部分台商「拿著從大陸賺的錢支持『台獨』」,難倒人家只能在大陸賺錢嗎?又比如說,部分台商「將大陸當金庫取錢,轉頭又支持『台獨』」,莫非是說,引進台商,是引狼入室,中南海為此承認,它一直在出賣大陸的國家利益?
再比如說,如果台商不承認「一中」,「就享受不到作為中國人的優惠,在人才、資金、研發、資本市場等本地化的過程中予以限制。」試問,如果僅僅是「中國人」才能享受「優惠」,那麼,長期放給外商的「優惠政策」,從何而來?回過頭來說,「中國人」究竟享受了甚麼優惠?所有「優惠」,不都是針對外商港商台商的嗎?
再比如說,「台商在大陸快速壯大,是大陸讓利、優惠的結果,讓台商享受了超國民待遇」;又說,這樣做的前提,是「一國」。何其自相矛盾!試問,既然高喊「一中」、「一國」,如何又冒出個「超國民待遇」?從中暴露的,無非是三重潛意識:其一,共產黨為了討好台商,放縱台商在大陸撈錢,如此「劫貧濟富」,直接損害大陸13億民眾的根本利益,還敢妄稱「三個代表」?其二,共產黨嚴重歧視大陸人民:視大陸人為「國民」,臺灣人為「超國民」;其三,共產黨認可臺灣是另一國,協助鼓吹「兩國論」,或「一邊一國」,至少「一中一臺」。
北京狂言恐嚇,對台商是一個提示:投資一片沒有民主與法治的土地,不僅沒有思維自由,連經濟成果都可能隨時被人剝奪。要保障經濟權益,首先須擁有政治權益。這是對包括臺灣和大陸商人在內的所有商人的深刻啟示。簡單的一句「我只關心賺錢,不關心政治」,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危險之至。
北京雖然放話威脅台商,尚沒有實際行動。根據其色厲內荏、吃軟怕硬的一貫本性,能否真正動作起來,還是一個問號。即便有所動作,也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以失敗告終。正如北京在對臺其他問題上,屢屢失手,節節敗退,以至於在今年「五一七聲明」中,連「一國兩制」和「統一」等詞句都不敢再提,唯剩下個「一中」的詞彙。就是這個「一中」,對把一黨之私、既得利益看得高於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北京當權者而言,恐怕也堅持不了多久。
(6/1/04自由亞洲電臺)(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陳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