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學生為何能在西方學府一枝獨秀?

根據媒體報導,英國政府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在英國的小學和中學,不論年級,在所有科目名列榜首的都是華族學生,表現次佳的是印族學生。
  這並不足以為奇。亞洲學生學業表現比同齡西方學生特出的例子,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的學府比比皆是。

  在頂尖的大學裡,例如哈佛、斯坦福、伯克利和麻省理工,來自人口不多的國家的亞洲學生數目,在比例上也遠超西方學子。

  亞洲學生的學業成績,尤其是在科學、工業技術和工程學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是眾所周知的。

  一些人認為亞洲學生的優異學術成績,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這當然不足為信。

  具體的原因要一一說明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認為,文化和家庭背景的潛移默化及成功的決心,對於孩子看待教育的心態和積極性,有著重大的影響。

  以中國人為例,儒家2500年的文化遺產,使他們對學術成就有著根深蒂固的崇敬心理。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只有讀書人能夠通過考取功名,獲得高官厚祿並光宗耀祖。

  中國人因此深信教育是事業有成和出人頭地的途徑。

  這種推崇學業成績的心理,在今日的中國和海外華人社群裡,比如新加坡,依然非常普遍。父母會不惜任何犧牲,讓孩子獲得最好的教育。

  華人父母和歐美人父母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前者時常會運用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並為孩子決定應該選擇的專業或行業。後者一般會讓孩子為自己的未來做決定。

  我看過很多父母和孩子為此產生了不可彌補的隔閡,孩子們一直無法原諒父母強逼他們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他們之中一些比較幸運的人,最後總算能夠及時脫離苦海,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如果沒有父母的壓力,很多華族青年可能有機會發揮他們所長,成為出色的藝術家或者音樂家,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而不是為了要滿足父母的期望,最終變成普普通通的會計師、律師或者醫生。

  同歐美學生相比,人們一般認為華族學生會更勤奮和全心全意地爭取好成績。不過,他們卻對非學術性的活動不感興趣,因為他們來自只重視文憑的社會。

  歐美學生普遍被視為更富有創意,也更積極參與各類學生活動和運動項目。他們比較注重全面的教育,不會一味追求好成績。

  在西方,如果一名學生努力不懈而取得優異成績,那只是他應得的回報。一名不把全部時間放在書本上,盡情參與各種活動,卻依然能夠名列前茅的學生,才是人們讚賞的對象。

  在今天這個更先進和競爭更劇烈的時代,亞洲和歐美學生或者應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將使他們能夠兩頭受益,讓學生時代的生活成為他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