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學之祖---皇甫謐
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是一個集文、史、哲、醫於一身而尤長於醫學的偉大作家。
皇甫謐出身官僚家庭,曾祖父名叫皇甫嵩,是東漢時期一位名將,領冀州牧,官拜太尉侯。但是到了皇甫謐父親時,家境已經衰落,以致連生活都相當窘迫。因皇甫謐的叔父沒有後代,在皇甫謐父親同意下,將皇甫謐過繼給自己。自此,皇甫謐就隨叔父遷居到新安,皇甫謐的叔父相當溺愛皇甫謐,所以少年時代的皇甫謐沾染了當時官宦子弟的通病,不肯好好讀書,整日吃喝玩樂。到了十七歲,竟「未通書史」,目不識丁,甚至有人認為他天生痴傻,那年,由於家中不善經營,加上皇甫謐揮霍浪費,他叔父家的田產房屋變賣一空。叔母對皇甫謐如此不求上進非常氣憤,常常為他的前途憂慮。
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誰知他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二十歲了,還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他很受感動,自此以後,皇甫謐判若二人,與一幫公子哥兒斷絕了來往。拜鄉里有名的學者席坦為師,刻苦學習儒學。
由於家境每況愈下,無錢買書,他就到處借書抄閱,有時為借閱一本書,長途跋涉數十里、數百裡。後來,家中生計無著,他還得耕田勞動,但仍邊耕邊讀,每天帶了書下田,一有空暇就取出書來朗讀。閱讀了大量的典籍和諸子百家著作,學識大進。
正當他在史學上有所成就的時候,42歲的皇甫謐患了風痺病:半邊身子像針刺似地難受,有時痛得起不了身,但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從此潛心鑽研醫學。在自學了《內經》、《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醫書後,他就在自己身上扎針,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兒子進針,就這樣,靠針刺、拔火罐、按摩,他居然治好了自己的風痺病。從此,他更努力鑽研,決心效法古人整理針灸典籍,要把有用的醫術繼承下來。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他發現以前的針灸書籍深奧難懂而又錯誤百出,十分不便於學習和閱讀。如周代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東漢初期的《針經》等,雖然對針灸方面的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但是「其義深奧」,「文多重複,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參考書奇缺。值得慶幸的是,當時晉武帝敬他品格高尚、學識豐富,徵召他入朝為官,他不但婉言辭絕了,竟還向皇帝提出了借書的請求,皇上為了表示自己「禮賢下士」,居然送了一批書給他,讓他補充了不少針灸資料。他以三部著名的醫學著作:《素問》、《針經》(即《靈樞》)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為依據,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悉心鑽研,摸清了人的脈絡與穴位,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的巨著--《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該書共12卷,128篇,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記載了全身穴位649個,穴名349個,對各穴位明確定位,對各穴的主治證、針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詳細介紹,保存了大量過去散失掉的資料,並糾正了以前的一些謬誤。此書問世後,唐代醫署就開始設立針灸科,並把它作為醫生必修的教材,當時的醫家王燾評它「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晉以後的許多針灸學專著,大都是在參考此書的基礎上加以發揮而寫出來的,也都沒有超出它的範圍。直至現在,我國的針灸療法,雖然在穴名上略有變動,而在原則上均本於它。一千六百多年來,它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對我國針灸學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繫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做是「中醫針灸學之祖」,是後世針灸學著作的典範。
此書傳到國外,在國際上聲望也很高,受到各國,特別是日本和朝鮮的重視。公元7世紀,日本設立針灸科,在《大寶律令》中明確規定把《針灸甲乙經》列為必讀的教材之一,所以此書不只是我國最早最系統的針灸專著,在國際醫學交流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關鍵字搜索:
-
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