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不妨也評出「十大文物破壞」

 2004-04-16 18:0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某部門評出的又一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不久前新鮮出爐,集中展示了我國去年以來考古界取得的不凡成就,並且再一次點綴了我們數千年文明的燦爛輝煌。
然而,每當此時總是不由得讓人或多或少地擔心這些新發現的未來命運,這些古老的遺存能永遠保持它們發現時那樣的「新」嗎?它們能永遠地固守著自己的領地,無言地敘述著那一段塵封的歷史嗎?環顧周遭,我們甚至還可以問,它們願意被發現嗎?
這樣的擔心來自於不短的時間內常常見諸報端的文物古蹟慘遭破壞的不幸結局。僅就近一個月內隨手收集所見,現實情況已足以令人心痛。
4月3日的新民晚報說,洛陽龍門石窟附近建起了幾十座石灰窯,「簡陋的石灰煉製窯中冒出黃綠色的粉塵……隨風向龍門石窟飄移。」專家介紹,石灰窯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形成酸雨,腐蝕和破壞石窟,對這座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極為不利。
人民日報4月2日引用一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話說,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傳統的民族的建築被毀,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文化名人故居……目前總的看來,破壞的勢頭未減,已成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3月26日的河南日報記者在一片漢代古墓群現場看到:「10多輛挖掘機揮動著巨鏟,40多輛運輸車來往穿梭,一座座古墓慘遭毀壞……僅3月23日上午10時至24日上午10時,就發現被破壞古漢墓4座。」
科技日報4月7日報導說,我國現有館藏文物1200萬件,這些文物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但「腐蝕病害正以驚人的速度吞噬著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有些文物因病害已支離破碎,甚至消失,造成國有資產的巨大損失,其損失的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他行業。」
除此之外,我們當然對更加規模壯觀而慘烈的文物破壞活動早有耳聞,「經典案例」也不勝枚舉。有多少文物永遠無聲無息地消失了,人們無從得知。
僅對文物新發現本身而言,近年的情況表明,很多發現的起因源於修路、建樓以及其他開發,考古工作有時已不再是主動的探索行為,而成了迫於無奈的「搶救性發掘」。據統計,2002年至2003年,國家文物局共批准了考古發掘項目1100余項,其中配合基建的近80%。當然其中有些是主動的、必須的,但很多是無奈的。
據專家介紹,我國目前考古的一般原則是不主動發掘,因為埋在地下會保護得更好,好多東西一出土,改變了條件後馬上就壞。然而,以經濟策動的新考古發現卻來得太多太快,連考古學家自己都有些目不暇接、窮於應付,認真的研究思考也難以跟上,許多考古項目甚至連考古的發掘報告都來不及撰寫和出版,這樣考古發現就失去了意義。
就此而言,相對於錦上添花式的對考古新發現的評選,對種種文物破壞行為給予雪中送炭式的關注似乎顯得更為緊迫。可以想見,評選出一個「全國十大文物破壞」,其場面不會有前者的評選那樣熱烈,當選者的臉色不會好看,評選者也會得罪一些人,但對文物保護,其意義或許會更大(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