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博士事件網上的爭議很大,有說對的,有說錯的。其實,在我們不知道很多的事實真相的時候,這些的爭論和判斷都沒有太多的意義。僅就這件事而言,作為局外人的我們不是法官,最好還是看開庭以後法官這樣說吧。
在這裡我不去討論羅博士同他母親的對錯,我只是想談一談我們中國的這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問題,當然包括我們這些身在海外的父母。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讓父母對孩子無條件地付出,孩子對父母無條件地回報。我不知道我這樣看對不對?所以就有了很多問題,一些孩子覺得父母當時付出太少,所以回報的時候向打折扣;一些父母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就是希望以後孩子能給自己想要得;也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搖錢樹,覺得孩子長大了贍養自己是應該的,自己想要多少孩子就得給多少,不然就是不孝。這樣的例子在我的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我想是書也數不清的。當然,還有更多的例子是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那就不在這裡提了。羅博士的故事屬於那種我們很難說清楚。但這些的例子我都碰到很多。中國人總是有很多的包袱,年輕的時候有孩子、老人的包袱。老了又心安理得地做別人的包袱。我這樣說有很多的姐妹估計又要跳出來說我了。我不是想反傳統,但我真的覺得中國人過得挺累的。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唸書。她是屬於根本不想出來的那種,但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硬要女兒出國。本來她在中國有自己的男朋友的,現在只得分開。她沒有獎學金,拿著父母借的錢唸書。這些錢是父母買房子、從親戚家借的錢。出錢的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的投資是有回報的。這個女孩子的壓力有多大我就不說了,心裏有什麼困難都不想同父母講。因為講了只有一個答案:女兒,你一定要挺過去,我們將來都靠你了。看她這麼苦,我和先生都看不過去,就經常幫她,一來二去就成了朋友。有時候真的挺替她難過的,難道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非得這樣嗎?
還記得前年的一個案子嗎?一對回中國的看望父母的夫妻被女方的父親殺死的故事?就像這個父親說的:如果女兒不能給他想要的錢,這個女兒留著就沒有意思。
相對而言,我的美國朋友們要過得輕鬆的多了。我曾經問過一個做父母的美國夫婦,希不希望以後孩子來撫養自己?生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她覺得有孩子是因為兩個人感情好,希望有一個感情的結晶。至於說到孩子贍養自己的問題,他們想得很開。他們覺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給了父母很大的快樂,這就已經是父母辛苦地撫養孩子所得到的回報了。至於更多的,就隨孩子的便。
我想希望中國的父母這樣想真的是太難了。為了傳宗接代,帶孩子再辛苦也一定要生一個兒子出來;為了以後老有所養也一定要多生幾個孩子。為了自己以後能過好的生活,也一定要先在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督促孩子用功,上好的學校,學一些孩子不知道喜歡還是不喜歡的東西。我想問問這樣的父母,有幾個不是希望以後自己能得到一點好的回報?也許我想歪了,但我真的是認為這樣的父母是很多的。一個本來很美的,很自然的感情被附加了多少沈重的東西?
我自己有兩個女兒,很多的時候我在想:我一定不要在她們身上寄託我自己都不能完成的理想。如果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我自己去努力,如果我自己做不到,我就不要指望我的孩子一定要做到。我不希望自己被生活壓彎了腰,而看不到藍天、白雲和小鳥,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是這樣。孩子的事情是很重要,但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孩子以後會有孩子自己的生活,我也有我的生活。她們沒有必要像我想像的那樣過,只要她們自己覺得快樂就行了。
如果真的可以這樣:周國平的女兒就不會死;殘疾的孩子就不會被父母遺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在這裡我不去討論羅博士同他母親的對錯,我只是想談一談我們中國的這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問題,當然包括我們這些身在海外的父母。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讓父母對孩子無條件地付出,孩子對父母無條件地回報。我不知道我這樣看對不對?所以就有了很多問題,一些孩子覺得父母當時付出太少,所以回報的時候向打折扣;一些父母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給孩子,就是希望以後孩子能給自己想要得;也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搖錢樹,覺得孩子長大了贍養自己是應該的,自己想要多少孩子就得給多少,不然就是不孝。這樣的例子在我的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我想是書也數不清的。當然,還有更多的例子是符合中國人傳統的,那就不在這裡提了。羅博士的故事屬於那種我們很難說清楚。但這些的例子我都碰到很多。中國人總是有很多的包袱,年輕的時候有孩子、老人的包袱。老了又心安理得地做別人的包袱。我這樣說有很多的姐妹估計又要跳出來說我了。我不是想反傳統,但我真的覺得中國人過得挺累的。
我有一個朋友,在美國唸書。她是屬於根本不想出來的那種,但父母為了自己的面子硬要女兒出國。本來她在中國有自己的男朋友的,現在只得分開。她沒有獎學金,拿著父母借的錢唸書。這些錢是父母買房子、從親戚家借的錢。出錢的每個人都是希望自己的投資是有回報的。這個女孩子的壓力有多大我就不說了,心裏有什麼困難都不想同父母講。因為講了只有一個答案:女兒,你一定要挺過去,我們將來都靠你了。看她這麼苦,我和先生都看不過去,就經常幫她,一來二去就成了朋友。有時候真的挺替她難過的,難道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非得這樣嗎?
還記得前年的一個案子嗎?一對回中國的看望父母的夫妻被女方的父親殺死的故事?就像這個父親說的:如果女兒不能給他想要的錢,這個女兒留著就沒有意思。
相對而言,我的美國朋友們要過得輕鬆的多了。我曾經問過一個做父母的美國夫婦,希不希望以後孩子來撫養自己?生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她覺得有孩子是因為兩個人感情好,希望有一個感情的結晶。至於說到孩子贍養自己的問題,他們想得很開。他們覺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給了父母很大的快樂,這就已經是父母辛苦地撫養孩子所得到的回報了。至於更多的,就隨孩子的便。
我想希望中國的父母這樣想真的是太難了。為了傳宗接代,帶孩子再辛苦也一定要生一個兒子出來;為了以後老有所養也一定要多生幾個孩子。為了自己以後能過好的生活,也一定要先在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督促孩子用功,上好的學校,學一些孩子不知道喜歡還是不喜歡的東西。我想問問這樣的父母,有幾個不是希望以後自己能得到一點好的回報?也許我想歪了,但我真的是認為這樣的父母是很多的。一個本來很美的,很自然的感情被附加了多少沈重的東西?
我自己有兩個女兒,很多的時候我在想:我一定不要在她們身上寄託我自己都不能完成的理想。如果我想要怎樣的生活我自己去努力,如果我自己做不到,我就不要指望我的孩子一定要做到。我不希望自己被生活壓彎了腰,而看不到藍天、白雲和小鳥,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是這樣。孩子的事情是很重要,但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孩子以後會有孩子自己的生活,我也有我的生活。她們沒有必要像我想像的那樣過,只要她們自己覺得快樂就行了。
如果真的可以這樣:周國平的女兒就不會死;殘疾的孩子就不會被父母遺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從羅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