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島事件使中日關係雪上加霜

中國七名保釣人士在被日本海岸巡邏隊拘留兩天後於上週週末獲釋返回上海,德國各大報刊都報導了這起影響中日兩國關係的事件。

法蘭克福匯報告訴讀者,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這些島嶼與臺灣一起被日本併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佔領,1972年美國將沖繩連同這些島嶼交由日本管理:
「七十年代中日關係正常化時,雙方決定不繼續爭論釣魚島問題,但對於雙方來說,這些島嶼的主權問題涉及到民族自尊,中日兩國的活躍份子都分別試圖通過採取一些引人注目的行動向世界宣示本國對這些島嶼的控制權。

中國的反日情緒強烈,它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的佔領。在與日本發生爭執時,中國政府喜歡利用非官方組織和私人的行動。中國政府不願意危及對日關係但同時又想對日本施加壓力,所以在要求日本對戰爭罪行或其它行為給予賠償時,中國出面的總是所謂的非政府組織。」

新蘇黎世報報導了北京官方對此事件的態度,該報特別注意到由於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多次參拜靖國神社,激起了中國的不滿,這次釣魚島事件更使中日關係雪上加霜。該報寫道:

「就像中國和幾個東南亞國家都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海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一樣,釣魚島附近估計也有很豐富的資源,尤其是豐富的漁業資源和石油儲藏量。更為重要的是,北京和東京在這些島嶼主權問題上要維護各自的聲譽。幾天前,新華社宣布,一家旅行社將在五月份開闢從廈門到釣魚島的旅遊線路。這件事說明會有新的事件發生。」

日報提到1996年日本右翼極端分子在釣魚島上建立燈塔的事件,並指出日本政府沒有誠意正視歷史,容忍右翼勢力在釣魚島問題上進行挑釁。接著該報把目光轉向中國寫道:

「除了經濟增長以外,民族主義是共產黨統治合法化的又一手段,但共產黨不能讓過度上漲的民族主義危及中國的經濟利益,因為中國和日本是互為最重要的經濟夥伴。共產黨要注意控制『國民民族主義』,因為它有朝一日可能顛覆共產黨的統治,北京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它既要展現民族主義,但又不能使經濟受到損害。」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