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章罕見抨擊中國社會制度
中國官方網際網路站2月2日發表文章,將中國社會貧窮落後的原因歸咎於人的素質低下,而人的素質問題又在於「不好的制度」。中國媒體公開指責本國社會制度有問題的言論向來比較罕見,而這篇刊登在人民網強國社區的文章更用十分激烈的言辭批判中國的種種弊端。文章的標題是《中國社會貧窮落後的根本原因》。文章指中國人「老干鼠目寸光的事,老干殺雞取卵的事」,中國過去20年多年的發展主要靠的是「吃老本」、「賣土地」和「吃自然資源」。
文章認為,中國人的思維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非常薄弱」,中國的大學教授只能「解釋別人的理論」,「跟國際潮流」,因為「他們想不出自己的東西」。而那些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普通大眾,思維能力更是可想而知。
文章指出,缺乏思維能力導致中國人在行為模式上「經驗主義盛行」。從毛澤東時代的「農業學大寨」全國都開梯田,到現在的「工業學廣東」全國都招商引資,都是經驗主義的表現。甚至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摸著石頭過河」也是「經驗主義的代名詞」。
文章列舉了中國人在行為上的種種陋習和缺陷:愛賭博,因為賭博是靠碰運氣,不靠動腦筋;愛看別人幹什麼,自己緊跟;迷信,例如888的數字居然可以賣大錢,而且全社會都不認為荒唐;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例如文革是「左」的極端,現在又「唯錢是命,連救人都先講價錢」;在文化上喜愛武俠和皇帝,「全民興趣低俗化,不正視歷史,善於健忘;不愛讀書,不愛思考,難以形成思考的習慣和興趣。」
文章指出,晚清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驅動力主要來源於外國殖民資本主義的剝削以及民眾生活極端貧困。如今,中國現代化的「外驅力」已經消失,只剩下改善生活水平的「驅動力」。但這個驅動力只對工人農民起作用,對當權者已不起作用。
「國家機器的執掌者用財富轉移的方式,提前解決了生活水平問題。在他們那裡,所有進步的驅動力都不存在了。外驅力全部消失,又無內驅力,走向墮落和毀滅,是遲早的事。」
文章認為,補救中國人的思維能力先天不足的唯一辦法就是教育。中國在教育上必須「採取國家強制,哪怕把褲子當了,也要把一兩代人的教育搞上去。」「一旦整整一代人的教育上去了,人的素質提高了,整個國家會進入一種良性循環,民主、法治將自然而生。」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干春松對聯合早報說,官方網站出現這種嚴詞抨擊現狀和民族劣根的文章,表明官方媒體正變得更加開放。「不論文章觀點的對錯,它出現的本身就代表了某種進步。」
《人民日報》理論版3日新開設的「觀察與思考」專欄載文,亦對中國社會制度問題提出批評。文章稱,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征佔農村土地的力度越來越大,失地農民越來越多。一部分農民失地又失業,成為新的困難群體,社會矛盾日漸突出。
目前,全國失地農民總數估計在4000萬人左右,並且以每年200多萬人的速度增加。但是,地方政府對失地農民就業安置的渠道越來越少,採取貨幣化安置成為各地普遍的選擇。據調查,目前被征地農民對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反映較為強烈。
一、從西部地區的情況看,不含青苗和地上附著物補償的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最高標準為每人1萬8000元,僅相當於2002年當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點五倍。按目前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計算,只能維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計算,僅能維持2年多的生活。如果將這1萬8000元全額直接代農民進入社保,按失地農民平均年齡50歲、預期壽命72歲測算,每月只能領到60多元的養老金。
二、西部地區一些城市從2000年開始,統一征地時不再留部分土地給農民。對男性50至60歲、女性40至50歲人員實行自謀職業安置或退養安置,補償費直接支付給個人。同時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被依法全部徵用、農業人口全部安置的,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產由上一級政府負責處理。部分農民認為,這種處理方式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三、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實行壟斷,低成本從農民手中征地後,在土地交易中可以得到較為可觀的收益。農民希望能分享這些增值收益。加上有些農民征地補償費被拖欠、挪用、剋扣,更激化了農民的不滿情緒。據調查,農民因土地問題而上訪的人次大增。
文章指出,在當前整個社會就業壓力增大、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一旦被征佔,就意味著農民失去了基本生存保障。部分失地農民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在就業、子女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關政策,導致失地農民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影響到城鄉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發展。
時事報導
- 關鍵字搜索:
-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