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哪些中國近代小說在全球傳播?

中國近代小說(1840-1919)在中國小說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數量多,而且在中國小說由古代向現代的過渡中具有獨特的中介意義和變革意義,是「五四」新小說的先驅。20世紀初,中國近代小說就開始為西方文學界所關注,並陸續翻譯成各種文字,僅一部《老殘遊記》就有英、俄、法、德、捷克、匈牙利、日、韓等8種文字,19種全譯本,這說明中國近代小說已成為全球共同的精神財富。

西方人接觸近代小說,大約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如果從1929年英國著名漢學家亞瑟 韋利(Arthur Waley,1889-1966)翻譯的《老殘遊記》片斷《歌女》(小說第二回黑妞白妞說書)開始,到20世紀末,《老殘遊記》已有全譯本、節譯本、選譯本數十種在世界傳播。除《老殘遊記》外,蘇曼殊的小說在國外也頗受歡迎。他的代表作《斷鴻零雁記》很受世界文壇的關注。據長期研究蘇曼殊的專家、美籍華人學者柳無忌介紹,一個世紀以來,至少有五種文字的譯本流播國外。1924年梁社乾和英國漢學家亨利 麥克阿里弗分別將它譯為英文,1938年又有日本飯土塚朗的日譯本,1947年又有安娜 馮 羅陶斯歇爾的德譯本,另外還有法譯本和俄譯本。他的另外兩種小說《絳紗記》和《焚劍記》也由飯土塚朗譯成日文。由於曼殊身世的關係,日本人特別喜歡其小說和詩歌。日本幾位著名的作家和學者,如佐籐春夫(1892 1964)、池田孝、增田涉、米澤秀夫、飯土塚朗、籐井省三等人都寫過有關蘇曼殊的研究論著。

曾樸的名著《孽海花》也有多種譯本,除唐納德 S 威利斯的節譯本(小說24至26回)不計外,至少有三種重要的全譯本:一是1960年蘇聯著名漢學家謝馬諾夫翻譯的全譯本;二是1983年法國伊莎貝勒 畢戎的全譯本;三是松枝茂夫的譯本收入《中國現代文學選集》(東京平凡社1963年)。其研究論著,主要有謝馬諾夫的《曾樸作品的創作方法和藝術結構》(1970),彼得李(中文名李培德)的專著《曾樸》(波士頓特懷恩出版社出版),日本麥生(森川)登美江寫有研究曾樸與孽海花的論文十多篇。有代表性的是《關於〈孽海花〉的創作思想k k 20回本及30回本的比較》,刊《中國文學論集》2集(1971 5);《孽海花的文體k k美的追求》,刊《中國文學論集》4集(1974 5)。德國的布蘭卡 施奈德曾以《論曾樸的〈孽海花〉及中國晚清小說》的論文在列寧格勒大學留學期間獲副博士學位。

吳趼人的小說也頗為西方人所關注,他的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有法譯本,由法亞爾出版社出版。此外還有英文節譯本,由劉師舜譯出,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出版。劉精通英語,所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譯文流暢,雖為節譯本,但基本上反映了小說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較準確地向英語世界的讀者介紹了吳趼人的這部代表作。日譯本出現最早,由小林嘉翻譯,這個本子只是節譯本,並改名《支那浮世物語》,1926年丸內書院店印行。

此外,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也頗為西方人所喜愛,先有庫恩的德文節譯本。雖為節譯本,在西方影響很大,法國的歐仁 貝斯托的法譯本《兒女英雄傳》就是據庫恩的節譯本轉譯的,題名《黑暗中的豪傑》(1956)。另有日人豬俁莊八(1912-)的譯本(1946)和大田辰夫的譯本(1969)。

近代小說在亞洲各國也有翻譯,除上面介紹的日文譯本外,擇其要者,略述如下。

越南與中國關係密切,漢語作為書面語言,也曾沿用了很多世紀。兩國在文化上有很深的淵源。19世紀中後期越南推行拉丁化越南語後,為了閱讀的需要,更掀起了一個翻譯中國文學作品的熱潮。據我所見到的中譯越通俗小說書目記載,越南開始翻譯的近代小說是武俠小說,因為伴隨著上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越南城市人口的增加,1925年前後越南大量翻譯中國的武俠小說,屬於近代小說的有《七俠五義》(即《三俠五義》俞樾的修定本,廣元譯,河內出版,1934 1935)、《小五義》(範文雕譯,西貢出版,1930)、《續小五義》(範文雕譯,西貢,1931)、《七劍十三俠》(阮文藥,西貢,1924)、《續七劍十三俠》(李玉興譯,河內,1928 1929)等,有的小說還有多種譯本,如《七劍十三俠》有五種譯本,《七俠五義》有兩種譯本,此外,譯成越南文的還有《蕩寇志》(尤中和、阮克幸譯,河內,1935)、《新三國誌》(阮政瑟譯,西貢,1910)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20世紀初的鴛鴦蝴蝶派小說也傳入越南,這與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都市經濟、市民文化的發展,以及城市人口的增長有關。據有關材料顯示,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徐忱亞的《玉梨魂》(吳文篆譯)、《雪鴻淚史》(阮光創譯),上世紀30年代就已譯成越南文,均在河內出版。另一部小說《余之妾》(阮南通譯,河內,1939),我懷疑就是徐枕亞的小說《余之妻》。《余之妻》,30章,屬長篇哀情小說,最早的中文單行本是1917年2月1日小說叢報印行的本子。如果我的猜測不錯的話,僅徐忱亞的小說就有三種譯本。另外,屬於鴛鴦蝴蝶派的作品尚有息觀的長篇俠情小說《鴛鴦劍》(青庭、俊琅譯,河內,1937),雙園的哀情小說《合浦珠》(從儂武敬譯,河內,1929)等。

在印度尼西亞,一些僑生華人,在用馬來文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翻譯的同時,也譯過幾部中國近代小說。早在1915年,李雲英(他是華僑,是馬來語及華人馬來文字創始人之一的李福全的兒子)便翻譯了《蕩寇志》,由《新報》(馬來文報)社出版。文康的《兒女英雄傳》也在這時譯出。與此同時,近代的俠義公案小說也相繼翻譯出版,1915 1916年,李新若譯出了石玉的《三俠五義》,連載於《蘇門答臘報》,20年代又有王金鐵和黃金長的譯本,開始分別連載於《新報》和《鏡報》,後者有單行本印行。1921年,錢仁貴翻譯的《彭公案》,分15冊陸續出版。此外,還有一部品紅女士著的《小紅兒》,原著1907年9月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1909年錢仁貴譯成馬來文,這是一部武俠小說。尤值得注意的,黃世仲的革命歷史小說《洪秀全演義》也由王金鐵譯出,於1917 1921年,分19冊陸續出版,這是一部帶有強烈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色彩的小說。馮自由說:《洪秀全演義》「出版後風行海內外,南洋、美洲各地華僑幾於家喻戶曉」,不僅中文本在各地華僑間流播,而且還有馬來文本。

印尼翻譯中國小說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一是翻譯主體大多是當地出生的華人,譯入語多是馬來語。二是翻譯方式,20世紀初期,他們的翻譯有的也採用林譯式,即由懂中文的人口述,再由不懂中文而懂馬來語的人筆錄。第三,譯者盡力使譯文接近於原文,但又考慮到適合當地讀者的欣賞習慣。

由如上敘述可以看出,20世紀中國近代小說的流播,已日漸擴大,從俠義公案小說、劉鶚等近代四大小說家的代表作,到黃世仲(小配)的革命歷史小說,再到蘇曼殊等人的愛情小說,都有了外文譯本,這說明近代小說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學遺產中的一部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