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韶樂將被提報世界文化遺產

中央社臺北二十六日電:
「論語」中提到,孔子在齊國聽過韶樂後讚嘆「三月不知肉味」,而韶樂究竟有何魅力,於絕響兩千年後,今天在中國大陸山東省的齊國歷史博物館雅音重現,不但被譽為世界最早的交響樂,也將被提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社報導,今天在山東省齊國歷史博物館裡演出經古籍考證再編曲完成的韶樂「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演出內容舞、樂兼具,樂工們用五彩羽毛裝飾扮成各種美麗的飛鳥,翩然起舞、款款而歌,樂隊吹奏著形似鳳翼的排簫,奏出鳳凰展翅的旋律。

韶樂專家劉源說明,今天演奏的韶樂曲叫「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演出規模比現代的大型交響樂、歌舞團體陣容龐大而且豐富,韶樂演奏中運用鐘、磬、塤、笛、簫、排簫、古琴、箏、木魚、鼓等中國古典樂器來交響共鳴,以符合古樂中關於金、石、土、木、絲、革、匏、竹等八音的編製。

劉源說,中國現存的民族音樂多為唐代以後,以五聲音節為骨幹,而韶樂有七聲音節,弦律中還有減三合弦,這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獨一無二的。而且,韶樂中還有小二度的轉調,在歐美音樂中,這種複雜的轉調直到一千多年後的十九世紀才出現。

報導說,一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學者,七年前無意間在古籍裡發現了古琴樂譜「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經古典音樂專家考證,這就是韶樂之一。然而,中國能解讀這個用古文字記載的琴譜的人不超過四個。

中國大陸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的古樂專家吳釗經過多年研究,終將樂譜定譜並於今天演出。不過,吳釗不諱言地說,所有的文字資料都無法再現兩千多年前的古樂原貌,有些樂器的形狀和音色也只能透過想像來猜測。所以,今天表演的韶樂融入許多現代的音樂理念及表現手法,還運用了先進的電腦音樂模擬古樂器。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