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致力民主 中國坐立難安

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譚若思(Ross Terrill)昨天在群策會 「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研討會演講表示,臺灣民主化是民主制度有史以來在中國文明內陶起且成功,如此變化對中國而言,比東歐與俄羅斯共產制度崩潰還要令其驚駭。 譚若思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雖然都是廣大中國文明的組成份子,但卻形成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依然是過時的獨裁帝國,臺灣則是現代民主國家。

  譚若思以「一個中國、帝國傳統與民主制度」為題在研討會中發表演講,詳細地將臺灣與 中國共產黨的對臺灣獨立的主張做了整理。他指出,臺共一九二八年於上海成立時,就把「臺灣獨立」 列為政綱之一,獲得毛澤東與日共的強力支持。後來臺共雖然分裂,但即使到了一九三一年,其黨綱□櫫三大原則「臺灣民族、臺灣革命及臺灣獨立」,中共與臺共的目標平行進行,共產黨在中國進行革命的同 時,在臺灣則是致力於建立「臺灣共和國」,當時中共一再稱呼臺灣是「弱小民族」之一。

  他表示, 中國共產黨在一九二八年的第六次黨代表大會上,公開稱臺灣人與漢族不同,是不同的「種族」,把朝鮮 、安南(越南)與臺灣並列為邁向獨立的民族,以符合當初列寧強力擁護民族自決的主張,毛澤東甚至在一九三○年代的重要演說中,五度使用「朝鮮、臺灣等民族」的字眼。

  譚若思表示,周恩來甚至在一 九四一年明確指出,「我們應該同情其他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將支援朝鮮或臺灣的反日運動,或是反德、反義運動」,直到開羅宣言決定臺灣必須回歸中國,中共才改口稱臺灣注定要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本質,譚若思拿清朝相比說,兩者間的中心問題不是文化或是種族,而是 一種數千年流傳下來,由中央控制的帝國大一統理念,不管是乾隆皇帝或是現在的中國共產黨,都講求名稱的統一。

  譚若思表示,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帝國把「一個中國」當成政治神學,期望能夠得到比 現在更多的土地,除了臺灣,還有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部分以及東海與南海上的許多島嶼,在一九八○年代,中國還主張現在哈薩克、塔吉克與吉爾吉斯等國的領土屬於中國。

  譚若思表示,對比於臺灣致力的 民主進程與透過選舉形成的主權意識,中國則是相當恐懼,認為政治自由化將會危及國家的統一,廿一世紀是中國幾個世紀以來最安穩的時刻,卻總在談論分裂份子,中國之所以坐立不安,是因為懼怕民主制度與國家分裂。


自由時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