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的准脈,治不了病--也說潘岳的"環境文化"

沉寂多時的潘岳突然推出新文章《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引起了媒體的轟動。不少網路媒體紛紛刊載文章,對該文作出了高度的評價,或曰"顯現了大陸經濟的深層危機",或曰"意味著發展主義意識形態的終結",總而言之,認為該文的出現,標誌著中共經濟思路的一次重大轉變。對於此,本人頗不以為然。

  一位熟悉北京政壇的朋友對筆者談及潘岳時曾作如是斷語:"有才情,有能力,然而成不了大氣候。"從潘岳的這篇文章來看,此論雖嫌刻薄,卻也是知言。

  以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的身份,談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樣事關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洋洋灑灑萬餘字中,卻鮮見言及中共金科玉律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到了連"托馬改制"都懶得做的地步,看來,儘管幾經沉浮,潘岳對於政壇世故仍然認得不清,奏對版牘的功夫停留在那份《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思考》的水平,沒有絲毫長進。如此知事而不知勢的書獃子,在中共的政壇中能有多大的份量?所言所寫,能夠起多大的作用?

  潘岳的文章倒是的確號准了大陸的病脈。自鄧小平改革開放20餘年來,中共為了穩固其政權統治,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下了大功夫的,成就也不小,連續十多年的經濟高增長,老百姓也比毛時代多穿了幾件好衣服,多吃了幾餐飽飯。然而樂不抵苦,老百姓的苦難比之毛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貧困人口的增多;社會兩極分化的嚴峻;失業率居高不下;腐敗叢生,貪官污吏橫行;暴力案件激增,黑惡勢力當道;呆帳壞帳漏洞日益增大,財政危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不能夠改變專制獨裁政府的罪惡本質,大陸的社會矛盾隨著經濟的發展反而更加尖銳。

  天災人禍一直是激化社會矛盾的"催化劑"。伊、洛竭而夏亡、黃河枯而商滅、岐山崩而周亂。自九十年代末以來大陸災禍頻仍,連年的北旱南澇、北京沙塵暴肆虐、絕跡多年的蝗災死灰復燃、土地沙漠化嚴重……災民的救濟、災區的重建、災禍的治理,又讓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大陸財政雪上加霜。大陸底層社會的危急,以乾柴烈火形容絲毫不為過。

  在這種情況下,大力倡導環境文化,狠抓環境問題,緩解自然災害本來不失為一劑良方。潘岳的文章,在這一點上毫無疑問是正確的。然而,以潘岳的性格,不可能見容於中共政壇,因而,潘岳的開出的藥方,也必然無人問津。

  更何況,潘岳的藥方是否能夠治病,在操作上也存在著問題。全力促進經濟發展已經是中共轉移民間民主化呼聲、維護自身統治的唯一方法,也是當今中共執政唯一的"合法性"所在。而經濟的發展,無不以自然資源的耗費和生態平衡的破壞為代價,"先破壞,後治理"是迄今為止發展中國家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因此,只要中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不動搖,中國環境的惡化就不會得到有效的遏制。土地的沙漠化,怎麼能夠靠政府的紅頭文件來解決?因此,潘岳雖然號的准脈,卻治不了病。

  不過,潘文之中到也有可取之處,那就是"發展綠色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只有中國真正實現民主化,還政於民,群策群力,發揮中華民族集體的創造性,才能夠真正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自然也包括環境問題。否則,無論什麼德治法治、傳統文化、"百宋千元,丸散膏丹",都無法消除大自然對中國人的憤怒。(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王鑫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