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傷心山西:一篇讓人涕泗交流的文章

 2003-10-13 18:4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薩斯」爆發之前,誰也想不到,除了源頭廣東和首都北京之外,山西會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它即非江蘇、浙江那樣經濟發達、人員流動頻繁的省份,也非地處交通要衝,緊挨源頭廣東、本省打工人員眾多的湖南、江西。
   然而,上帝為什麼「選中」了山西,讓三晉父老飽受疫情之痛?5月初的《財經》雜誌對當地疫情已經做了詳細的報導。
   內子是山西人,當山西的疫情爆發後,她非常無奈地說,山西,好事情它沒份,壞事情,一樣也缺少不了它。
   少年時,我在南方對這個省份的概念僅僅停留在書本上:中國的北部,全國的能源大省,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後來來到北京,認識了內子,便對這個「丈人」省份有了更多的關注。可是這十幾年來,我所聽到的,幾乎都是有關山西的負面新聞。什麼運城「嘀灌」造假,毒酒案、割舌案、一起起頻發的礦難。
   山西人自嘲地說:他們是不東不西,不是東西。當初東部沿海享受開政策時,沒有他的份;後來西部大開發,依然沒有山西的份。
  山西怎麼哪?這塊黃土厚實、曾經物阜民豐、文化燦爛的土地怎麼哪?我第一次隨內子回山西時,正是個冬天,我們去了雲崗石窟。那一尊尊形態雍容、造型逼真的佛像,經過一千多年的節風沐雨,依然有著穿越時空、讓人屏住呼吸的感染力。他們以洞察萬物、悲天憫人的目光注視著前方,而前方一輛輛超載的煤車,滾滾駛去。路面似乎被蹂躪得要呻吟出來了。整個天是灰濛濛的,路邊行人的臉也是灰濛濛的,毫無表情。號稱當年鮮卑王族祭天的天壇,也是一個大土堆,--我懷疑其是穿鑿出來的假古董。
  就是這個曾經叫「平城」的古城,當年是一個王朝的敵都,那個王朝北靠廣袤的蒙古高原,南臨阡陌縱橫的汾河谷地,這個馬上民族龍興於此,然後馬蹄向南,爾後入主中原。後來這個民族連同那個王朝一起消失在史冊裡,「千古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而大同的輝煌,並沒有隨著鮮卑的消失而消失。明代開始,這裡駐有重兵,以防退居漠北,而不忘中原錦繡山河的蒙古人。大同一直是拱衛京師的重鎮,當年李闖攻陷大同等地,北京便門戶大開。
  可我走在大同的街上,無論想像不出當年的繁華,空空的街道,偶爾有幾個半大孩子經過,--這些人似乎既不上學也無工可做。兩旁的樓房,只有一種色調:讓人窒息、毫無生氣的灰。內子家的親戚,見面閒聊時總是問:「你們單位能不能開支?」如果能準時領到那點工資,那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之一了。岳父所在那個位於西郊的大軍工廠,也開工不足,大白天這個廠區似乎像一個荒漠,一條臭河溝邊,拴著幾頭奶牛,聽介紹說那是廠裡一些工人的自救行為,羊幾頭奶牛貼補家用。--遍佈重型機械的大工廠裡養奶牛,也算是一個奇蹟。岳父最慶幸的是他讓三個女兒都讀大學,找到了一份體面的職業。而廠裡那些同事,許多人的成年兒女夫妻雙雙沒有工作,只好帶著自己的孩子上父母家裡,吃父母那點退休工資。
  如果說大同只是塞北的苦寒之地,那麼雁門關以南,特別是汾河流域,這塊面積並不大的土地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大放異彩。說它是中華民族的「熱土」一點不過分。
  中華民族是農耕文明早熟的民族,我們的始祖很早就告別了茹毛飲血,離開了蟲蛇出沒的莽林,在河邊肥沃的谷地裡繁衍生息,創造了典雅的制度、美妙的文字。中國農業文明最早的幾個地區,史家公認是渭河流域和汾河流域。渭河流域有周人的始祖後稷,汾河流域則憂更早的夏部落。當年漢代是到臨汾來祭后土之神的,可見在帝王的眼中,臨汾是包容萬物也孕育萬物的土地神的駐節之處。
  漢武帝雄才大略,威震四夷,當年來此祭后土時,寫下了一首略帶憂傷的《秋風辭》,裡面寫道:「泛樓船兮濟汾河,臨中流兮揚素波。」當年的汾河,應當是「河水清且漣兮」,滋潤了兩岸的土地。
  對於山西太原,我很小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們李家雖源於隴西,卻興於太原。正是因為「太原公子」李世民和他的父親李淵憑藉山西一地的豐饒,廣積糧草,廣納賢才,最後收拾金甌一片,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氣磅礡、輝煌絢麗的王朝,而整個唐朝,有一半宰相出自山西。我媽姓王,我的姥爺大字不識一個,一生未離開鄉土,他們家族南下已經近千年了。可我姥爺一說起自己家族,就自豪地說:「我們是太原王家。」他不知道周成王封唐叔於晉,始有王氏的典故,然而「太原」卻給一個南方老人帶來終生的「榮耀」。--姥爺死去多年,自然更不會知道太原今天之有名,竟然因為它空氣污染與*業。
  2001年夏天我去臨汾時,三晉大地正是大旱,汾河幾乎成了一條乾涸的溝渠,出臨汾到洪洞,馬路兩邊的土地乾渴得能讓我聽到要喝水的祈求,地裡的莊稼也沒精打採地伸著懶腰,霍泉的泉水還汩汩地流著,給我帶來一點涼爽,可離霍泉不遠,我分明看到山西焦炭廠那一排排像怪龍一樣仰天冒黑氣的煙囪。洪洞縣的大槐樹早就砍了,後來栽的槐樹旁建了一列房子,裡面擺著一些製造粗劣的紀念品,供前來尋根的人購買。而臨汾城裡新修的夏帝廟,泥塑夏王和他的老婆穿一身綢緞,顯得格外滑稽。
  只有在吉縣壺口瀑布,我找到一絲久違的激動。黃河西來,挾帶千里的奔騰,積蓄千年的能量,從壺口一瀉而下,那「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讓你感傷這塊土地的風流不再。
  山西是中國地表文物最多的省份,這也可算是山西光輝歷史的有力佐證。相比她自豪的歷史,山西的衰落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山西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她為什麼衰落?也許一萬個人有一萬個答案。
  直到民國時期,山西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在全國尤其是華北地區,絕不算落後。清代晉商之名大家早耳熟能詳,山西「票號」將山西人的威名傳遍天下,那時候作山西巡撫是僅次於江蘇巡撫的美差。當太谷、平遙這些山西小縣城對中國金融的影響衰落後,中國進入了民國時期,但山西依然在華北諸省中獨領風騷。
  中共建政以後,歷史教科書對軍閥的描述總是臉譜化。其實在民國時期,一南一北有兩個軍閥我們研究得很不夠。一是廣東的陳炯明,其二是山西的閻錫山。百川先生從辛亥年在太原起義策應武昌革命黨,到1949年敗退臺灣,統治一個地方達到38年,期間除了日寇進晉外,無人能挑戰閻氏在山西的權威。這在中國近代政治史上,恐怕是個異數。
  許多傳說將閻百川描慕成一個愛財、短視、保守的赳赳武夫,比如說山西的窄軌鐵路等等。其實他少有文名,思想開明,後來東渡日本留學,回晉後長期成為山西的軍政首腦。和同時代的其他地方領袖相比,閻算是一個深諳中國國情而又具有世界眼光的政治家。他既不是一味奉西方政治理論為圭臬的激進主義者,也不是一味堅持「以夏變夷」的老古董,而是較好地將一些先進的政治、經濟理論移植到三晉大地。
  山西在民國時期成為全國的「模範省」決不是浪得虛名,那時由於山西的資源由山西人獨享,再加上閻扶持產業的政策,經濟水平獨步於華北,其基層政治、文化教育也是可圈可點,前些年我們媒體忽悠很長一段時間的「海選村官」,在閻錫山治晉時,已經做得很好,閻錫山和陳炯明一樣,是很推崇自治的政治家,當然你也可以說他這是為軍閥割據張目。但套用我們現在的流行語:「發展就是硬道理」,我們不能否認當是閻錫山的「自治」在山西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除了經濟較為發達、治安很好外,當時山西推行了國民教育,居民的思想、生活習慣也逐步得到改變,在這方面,當代山西的學者謝泳更有發言權。他前不久寫的一篇有關閻錫山當年有效地控制山西肺疫流行的文章,和今天的情形兩相對照,不得不讓人生出無限感慨。日寇全面侵華以後,東北早淪於敵手,平津陷落,而在山西還能組織有效的抵抗,這和閻錫山在山西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是分不開的。
  在我黨建政的歷史上,山西出過「兩大典型」。一個是「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劉胡蘭,在三晉政權異手前夕,這個才15歲的女孩坦然走上斷頭臺;另一個則是大寨,這面旗幟在很長時期幾乎成了中國人的一種圖騰。
  撇開政治的因素,劉胡蘭和大寨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對劉胡蘭和大寨精神,我至今心懷景仰。但是你想想,讓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去承擔成年人才能承擔的使命與風險,是否有些殘酷?而大寨被那只政治巨手拔高後,進行種種包裝,那種中國農民傳統的堅韌吃苦精神被包裝成一種「政治專利」後,大寨和大寨人也被異化了,異化成「精神萬能」的標本。--不過這是玩政治者慣用的手法,古代太行山的山西人愚公都「為我所用」,何況現代山西人?
  而今天的山西呢?經濟上山西居民平均收入和位於全國最末幾位,文化教育呢?民國時期全國有名的山西大學早就淪為地方性大學,吏治啦?那就更不用說了。是山西人傻嗎?懶嗎?山西人的聰明勤奮節儉是公認的。
  我黨定鼎於北京後,山西成為中央的「乖孩子」,也難怪,離北京太近,又是能源基地,自然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50來年的歷史證明了我們不願看到的事實,在高度集權的共和國裡,哪個地方跟中央最緊,哪個地方的百姓吃虧最大。建國後山西和河南的官員,是最能理解老大的心思的,所以從「大躍進」「大飢荒」到「文革」,這兩個地方飽受折騰,元氣大傷。「文革」時期山西的派鬥爭全國為甚,流毒無窮。
  而作為能源基地的山西,在計畫經濟時代,中央對山西,基本是重索取、輕培育的政策。所有大的的礦產全部國有,大同、陽泉這些千里煤城,成為共和國發光發亮持續不斷的「燃料」,而當地居民的福利、教育、環境,國家考慮得不多。這種竭澤而漁的政策使山西空有富饒之名--處處埋藏著「黑金」,而無富饒之實--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
  以國家的名義無限度地開採某個地方的礦產實質上也是一種掠奪。在「礦產國有」的名義下,當地百姓的利益沒有得到更好的保障,這顯然有失公平。今天,礦挖空了,便交給地方,地下空了,地表下陷了,地下水下降了,污染嚴重了,氣候惡劣了。這一切,都是欠下山西人民的債,可這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