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科研經費每年上千億元 誰來監督投入效果

作者:楠木  2003-08-05 20:3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和兩位國立研究所的副所長聊天,無意中說出了一句話:「你敢寫嗎?今後的科研經費投入,應該是先做工作,然後公開評判,擇優投入。」

  這是有感而發。我國科研經費目前每年已達上千億元,雖然無法和發達國家相比,甚
至無法和大的跨國公司相比,但數目已然非常可觀,歷年累計下來更是一個天文數字。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全都發揮了作用,一直有人表示質疑。

  一位院士深有感觸地說:「最近我正在參與制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有一件事情對我震動很大,那就是好幾位經濟學家預計到2020年我們還會主要靠引進。」「科技界可能認為自己做了不少事情,但幾個主流經濟學家都這樣認為,那就確需反思了。我們雜交水稻很厲害,中國人找石油也很厲害,但一回首信息產業領域就汗顏,微機自主的東西很少,Linux也是剛開始,手機上雖然有標準但困難也很大。」

  一直以來,我國的科研多是先投入經費,然後再進行評估。鑑定會開了不少,有的說是國內領先,有的說是國際先進,而產生的作用,就很少有人監督了。

  目前的科研投入機制儘管採取了公開招標等措施,但是改革仍然沒有完全到位。社科部門關於「863計畫」成果轉化的結論無疑是令人悲觀的,而有消息表明其轉化率也就在一兩成之間。國家的投入彷彿變成了風險投資,10個成功一兩個就行了,但兩者之間還是應該有所區別。

  科研經費和其他公共財政投資一樣,花的是納稅人的錢。這筆錢究竟該怎麼花,除了讓專家、部門決定外,能否讓其他社會層面的人士參加,至少在知情、監督上起上一些作用呢?

  業內人士多次表示,即使是科研領域的重大決策,也必須是政治家挂帥,因為專家大都有門戶之見和利益之爭,真正到決定大方向的時候很難把握全局。「如果都按專家的意見,當年『兩彈一星』都上不了!大決策應是政治家決策,專家決策只是一種參考。」

  誰來為科研成果「買單」?走了幾十年,「買單者」仍然是每一個納稅人,仍然是政府的公共財政。這筆單怎麼買下去,將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但願正在制定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不再是簡單的分「蛋糕」,而會給我們帶來機制和體制上的轉變,因為只有這種轉變,才能真正使國家投入的每一塊錢,都能發揮出效益來。

  正如一位「863」專家所說:國家科研計畫的希望絕對在市場機制上。企業做虧了就要破產,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在質量上不要說低一個等級,就是低10%,也不行,所以企業會拚命做。拿到一點錢,會非常珍惜。用納稅人的錢必須做這樣的事情,錢花下去對百姓有好處。要麼形成有效的產品,要麼形成國際競爭能力。是「學術成就」,就要能說出比別人「高」在哪裡。「國內第一」有什麼用?

  最近有一個項目,計畫投資3億,獲得3億回報。這不是吃飽了撐的?還不如存在銀行裡生利息呢。

  既是企業董事長又是中科院計算所所長的李國傑院士的話令人深思:現在一些專家院士都在強烈呼籲國家要增加科研投入。這只是一個方面,投入肯定應該增加,但是光增加投入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投入了以後怎麼讓它變成效益才是我們要考慮的關鍵問題。

  為用好科研投入這筆巨資,於是有人獻計獻策:科研做完後進行評估,然後擇優投入,這就改變了目前先選擇單位然後投入,至於後果如何卻很難評判的程序。也有人建議,應該在程序上完善國家科研計畫的投入方法,就像院士公選一樣,將入選科研計畫的項目向全社會招標並公示,處理結果也需公示;從申請到監督,科研的整個過程都需要機制創新。

  公共財政就應納入公共監督之下。科研投入是公共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不能例外。這樣,我國的科研投入才可能更加公平、高效。


中國青年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