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面臨通貨緊縮風險

中國一位具有決策影響力的學者表示,中國央行有多個選擇方案,可以緩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如放寬要求將大多數外幣兌換為人民幣的法規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揚說,只有在適合中國國情的條件下,政府才會對外匯體制進行改革。週二的《中國證券報》刊登了對李揚的專訪。

  李揚說,判斷某一匯率水平是否適合中國的唯一標準就是看該匯率對於本國經濟的影響。他指出,如果在當前的匯率水平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就業率、物價水平和國際收支狀況比較適當,就不能輕言貶值或升值。

  他還說,中國政府擁有減小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一些政策選擇,其中包括允許更多的中國居民持有外幣。按照資本管制的規定,大多數流入中國的外幣均須立即兌換為人民幣,但李揚表示,政府可以讓強制結售匯制逐步過渡到意願結售匯制。

  他還指出,中國人民銀行也可調整其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央行票據操作的力度和頻度。央行票據操作是指中國人民銀行向商業銀行發售央行票據,以清除經濟體系中的過剩人民幣供應量。

  李揚並不同意一些人提出的認為中國必須放緩貨幣供應量步伐的觀點。他重申他並不擔心目前的貨幣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他還稱,目前一些利率仍有下調的空間。

  李揚指出,總的來說,中國的經濟仍然處於通貨緊縮的陰影下。

  無法確定李揚的評論能夠產生多大的影響,因為本週曾有報導援引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的話稱,通貨膨脹必須盡早加以控制。該報導還特別強調了周小川對房產市場和金融市場發展過熱的擔心。

  但是,其他人也表達了不同的觀點。有報導週二援引了國家統計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Yao Jingyuan)的話稱,目前中國沒有出現通貨膨脹。

  《上海證券報》週二援引了姚景源的話稱,儘管今年上半年的消費者價格指數有所上升,但是對於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而言,該指數在正負1.0%之間波動完全是正常現象。中國6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較上年同期增長0.6%,且自2003年以來每個月都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長。

  李揚還指出指導央行設定利率的機制必須進行調整。

  李揚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他在最近接受的一次採訪中重申了他對利率機制的一些觀點。他稱,比如說,上述機制要求銀行將其6%的資產存於中國央行作為準備金的政策最終應該被取消。

  央行上月稱,今年貨幣供應量的迅速增長可能會促使央行提高其要求銀行存在央行的準備金比例。分析師們稱,這可能將是央行類似於收縮信貸的舉措。

  李揚稱,目前1美元兌人民幣8.3元左右的匯率非常適合中國的宏觀經濟,而且這是可持續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