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匯報:中港協議能挽救香港經濟嗎?

國際衛生組織已經解除了對到香港旅行的警告。但長達數月的「非典」疫情給香港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危機。6月30日,中國中央政府將與香港簽訂一項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協議,以幫助香港度過經濟難關。


據德國之聲消息,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這項協議的主要內容:

「協議的核心是降低關稅。內地對來自香港的四千種商品,例如鐘錶和首飾,最高課以35%的關稅。去年,香港向中國大陸出口了價值410億港元的貨物。官方統計,此次達成的經濟合作協議將每年給香港省下二十億至四十億港元,創造九千個就業崗位。」

文章接著說,看起來這是一條好消息。但是香港的經濟並非自「非典」爆發後才衰退的。今年第二季度,香港的失業率急劇上升,達到8.3%,這首先是經濟體製造成的,「非典」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此外,上海和廣東兩大經濟中心的興起,尤其是廣東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生產玩具、服裝等,造成千萬個香港企業失去了生產機會,再加上房地產業肥皂泡的破滅,使香港經濟積重難返。法蘭克福匯報的文章認為,大陸與香港的經濟合作協議並不一定能見效:

「面對這樣的形勢,越來越多的人懷疑,此項協能否像頗有爭議的特首董建華喋喋不休所說的那樣,真能給香港帶來轉機。與目前香港三十萬失業人數相比,新創造的九千個就業崗位只是杯水車薪,不足為道。降低關稅的作用也許被抬得過高,因為百分之百在香港生產的產品只有130億港元,而服務行業的出口不斷增長,現已達到3650億港元。

比降低關稅更為重要的做法應該是保證港人能自由進入大陸的經濟生活,例如允許他們擁有企業或成立銀行。雖然在中國大陸生產鐘錶的大多數港商在問卷調查時都表示,如果關稅下調,他們還是願意在香港生產,但是是否因為有了經濟合作協議企業就大規模地返回價格高昂的香港,仍然很成問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