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不把朝鮮問題看成是自己的問題,而是美國的問題,或者其它國家的問題。那幺,中國最近態度的變化是否表明在朝鮮問題中國的認知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是否已經認識到朝鮮問題是中國的問題,而非美國的問題,或者說主要是中國的問題,其次才是美國的問題?
答案並不明顯。中國迄今所發生的變化主要是為了回應在朝鮮問題上美國對中國所施加的巨大壓力。筆者在本專欄中已經多次討論過,中國在朝鮮問題上一直並不樂意和美國合作,甚至是想利用朝鮮問題來制約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當美國建議聯合國應當干預朝鮮發展核武器的問題時,中國是竭力反對的,認為朝鮮問題是由美國挑起,也應當由美國自己來解決。顯然,中國想把自己置身事外。
為什幺伊拉克戰爭後,朝鮮本身和中國都有很大的轉變。朝鮮原先的立場是很強硬的,但伊拉克戰爭在短時期結束了,對朝鮮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因為說不好,朝鮮是美國的下一個目標。同時,中國也感覺到了壓力。很少有中國戰略家預想到戰爭會在短時期內結束,很多人認為這會是一場沙漠「越南戰爭」。在伊拉克戰爭以後,如果美國真的把目標轉向了朝鮮,中國無論持怎樣的立場,都會被動地捲入這場危機。與其說是被動地捲入,到不如主動一些為好。
中國的主動性馬上就有了一些回報。中國首先證明自己是可以主動做些事情,成為美國的合作者。其次,這樣做也表示,朝鮮半島問題沒有中國的介入就無法得到解決。作為東亞最大的國家,任何一方想在朝鮮問題上有所作為,都必須和中國合作。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中國表明瞭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負責人的地區大國。和其它國家一樣,中國也在憂慮朝鮮的核武器發展問題。
不管中國的態度是怎樣轉變的,這種轉變對中國的國家利益是正面的。但是,中國如果要在朝鮮問題上真正發揮作用,就要把朝鮮問題作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美國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很長時間裏朝鮮問題一直是中國的問題,兩國的地理關係決定了中國必須把朝鮮問題看成是自己的問題。當然,中朝關係有好有壞,甚至還有戰爭。直到毛澤東時代朝鮮問題還是中國的問題。當然,當時是冷戰時代,中國很清楚朝鮮的安全問題就是中國的安全問題。朝鮮是中國後院,如果落入美國的勢力,對中國安全所構成的威脅超出了人們的想像能力。
到鄧小平時代,中國外交實行「韜光養晦」政策,領導人的重心在內政和經濟建設,不想過多地涉及到邊界以外的事情,包括朝鮮。儘管有所謂的和平外交和友好鄰居政策,但大多是以被動的、低姿態的方式來解決和外在世界的問題。久而久之,中國的外交對外在世界的變化變得非常的麻木不仁,正常的外交壓力很難促使這種趨勢的轉變。
現在因為有全球恐怖主義事件、有美國的壓力,至少在朝鮮問題上,中國感到非變不可了。但是,中國的做法在外界看來還是不夠的。外界感覺到了中國和美國合作的意願。但是因為中國沒有非常明確的朝鮮政策,還沒有真正把朝鮮問題看成是自己的問題,把解決朝鮮核武器問題和長遠的國家利益結合起來,對很多國家來說,中國只是屈服於美國的壓力罷了。只有等到中國真正認識到朝鮮問題是自己的問題,處理朝鮮問題不是在幫美國人的忙的時候,才會有真正有效的朝鮮政策的出臺。
實際上,朝鮮問題與其說是美國的問題,倒不如說是中國的問題。朝鮮發展核武器,對中國構成的威脅要比其它任何國家都要大;另一方面,讓美國來主導朝鮮問題,唯一的結果必是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與其說受美國的壓力來被動地處理朝鮮問題,倒不如自己主動來解決朝鮮問題。即使沒有美國的壓力,中國遲早也是要解決朝鮮的核武器的問題,總不能把問題推給後代來解決。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地區大國,中國不可能再利用朝鮮來對付美國的力量了。中國要有自己的原則來處理朝鮮問題,當然不是當和事佬。在武器擴散、無核化、和平、開放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上,中國都必須髮展出自己的一套原則。當然,這些原則不是自說自畫,它們必須能夠得到其它國家至少亞洲國家的一定的認同,否則中國還是成不了亞洲的大國。在很大程度上,朝鮮問題如何處理是檢驗中國能否成為亞洲大國的一個重要標誌,同時也是中國能夠處理大國間關係的一個重要標誌。
--原載《信報》(6/16/2003)(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鄭永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