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輿論誤導出的胡溫「新政」

胡溫領導的抗炎的初見成效,胡錦濤第一次主持討論軍事問題的政治局會議,第一次以國家元首身份出訪歐亞,並受邀參加8國峰會外圍的南北非正式峰會,會見諸大國元首,並得到布希、普京、小泉、希拉克的讚揚……接班不到半年的胡溫體制,所得到的國內民意和國際主流國家及其輿論的支持,達到了「讓人吃驚」的程度(語出《華盛頓郵報》)。

國內民意把胡溫當作新的救主,境外媒體把胡溫奉為開拓新局的人物,人們的耳邊不斷響起讚美之聲: 「胡溫新政的魅力」、「胡溫迅速確立權威」,「以民為先的總書記」、「雷厲風行政府總理」、「胡錦濤出訪展示大國外交」、「危機帶來政改轉機」,「SARS帶來中國新聞自由」……「胡溫新政」迅速成為中國政治的常用詞彙,似乎,胡溫主導下的中國新時代正在降臨--儘管實際上並沒有「新政」發生。

平心而論,胡溫施政確有遠比江澤民高明之處,也更能贏得民意和媒體的好感,但二人的表現也無非是姿態上的「鞠躬」、「廉潔」和「親民」,抗炎上的堅守一線,吏治上的懲治失職高官,信息發布上的壟斷式「透明」,外交上的繼續韜光養晦外加親善之舉……而這一切,皆是新主初登大寶的必然所為--建立權威和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並沒有突破傳統模式和現行策略的作為,更沒有實質性地觸動現政權及權貴階層的特殊利益的壯舉。即便是最受讚揚的抗炎政績,也仍然是傳統做法:嚴格的信息壟斷、強制的全民動員、為民作主的父母官姿態、替罪羊式的嚴肅吏治、避重就輕的「檢討失誤」和機會主義的翻雲覆雨;另一方面,依舊是嚴厲打壓民間要求新聞自由的呼聲,並通過嚴格立法加強信息壟斷,冷凍真話英雄蔣彥永,趁機連續重判異見人士,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在記者會上繼續說謊,並為說謊的張文康進行狡辯。

同時,胡溫領導抗炎的一系列新姿態,固然能夠起到贏得民心和鞏固權力的作用,但並不能構成對江太上皇的實質性挑戰,更談不上自主執政。即便不提新班子中江系人馬佔有優勢,僅就抗炎中江澤民的幾次露面而言,江的權力強勢仍然非常醒目:十萬火急的全民抗炎,作為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副主席的胡錦濤,得不到軍隊醫院的準確信息,也無法號令軍隊奔赴抗炎一線,更聽不到軍隊的效忠表態。恰恰相反,軍隊系統仍然聽命於江澤民一人的調遣,是江澤民簽發了1200名軍醫赴北京小湯山醫院的命令,《解放軍報》也多次發表「絕對服從江主席指揮」、「讓江主席放心」等言論。儘管兩會後的高層排名,已經改為胡一江二,但在潛艇海難事件上,發慰問電和去大連指揮善後,排名卻是江一胡二。

不管胡錦濤的內心如何想,但他不得不在接見軍隊的場合跟在江澤民的身後,也不得不常把「三個代表」掛在嘴邊,在全民抗炎的嚴峻時刻,還要召開「掀起學習三個代表新高潮」的政治局會議。他作為新元首的首次出訪,仍然謹言慎行,在俄羅斯的演講中,屢屢提及江澤民對發展中俄關係的巨大貢獻,還要特別指出「三個代表」是中國新世紀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新華社在報導胡錦濤與布希、小泉、克雷蒂安的會見時,不僅刪掉了外國元首對中國政府處理SARS問題的質疑,也刪去或竄改了他們對胡錦濤個人的讚揚。喉舌如此報導,顯然是胡本人有所避諱所致,因為這些讚揚或明或暗地貶低了江澤民。

所以,胡溫「新政」在輿論界的出現及其熱銷,絕非現實本身,而是一種在急切求變的社會期待作用下的誘導性輿論。而且,這種期待並非始於抗炎,而是十六大以來力挺胡溫傾向的延續,其心理前提有三:

1,獨裁社會的主要群體心理之一,就是救世主意識的根深蒂固,使之對「新桃換舊苻」產生過分期待,儘管無數次新桃舊苻的轉換僅僅是一種換湯不換藥,但被根絕了自主意識的民眾,仍然會一廂情願地對新舊交替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2,這樣的傳統意識作用於當下國人,就具體變現為:對江澤民時代的不滿過於強烈,太希望老人全退並真正交權和新人順利接班並有實權,更希望接班的新人能夠盡快擺脫平庸和停滯,帶來煥然一新的局面。從十六大到SARS危機,國內外輿論幾乎一邊倒的挺胡貶江,

3,跛足改革的弊端和社會公正的奇缺,使政治改革嚴重滯後的現實越來越醒目,僵化的制度瓶頸卡住要求政改的咽喉,民間社會的公共參與飢渴愈演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