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特別分析:胡錦濤第一次出訪即獲外交敗筆
【看中國報導專稿】特約記者趙龍淵報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對俄羅斯的訪問中,把敲定從安加爾斯克到大慶的石油管道作為主要議題。然而在與普京正式會談之後,胡錦濤並沒有獲得俄羅斯方面的承諾。俄羅斯媒體對中俄石油管道項目也採取低調報導。在胡錦濤出訪俄羅斯以前,曾發表書面申明,稱中俄兩國是「好朋友」、「好鄰居」、「好夥伴」。在胡錦濤到達俄羅斯之後,普京也立刻與他接風洗塵,共進晚餐。翌日,中俄發表聯合申明,重申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似乎雙方都在盡全力把兩國關係恢復到最好狀態。
在2001年7月,江澤民和普京簽署中俄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和約之後不到兩個月,美國遭到911恐怖襲擊,俄羅斯在沒有和中國這個「戰略夥伴」通知一下的情況下,立刻與美國在反恐怖主義的框架內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這使中國政府非常惱火。甚至在與為胡錦濤出訪鋪路的中國方面官員接觸中,俄羅斯的中國問題專家們仍然感到這種隔閡。這次胡錦濤成為中國國家主席後第一次出訪的國家就是俄羅斯,可見中國政府對與俄羅斯恢復緊密「戰略夥伴關係」極為重視。
在中國近十幾年的發展中,早以從石油出口國變成石油進口大國。中國的石油進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東國家。在這一次伊拉克戰爭中,由於原油漲價,中國損失很大。中國的戰略儲備原油非常少,只能支撐國家運轉兩個星期。美國在輕而易舉地打敗薩達姆之後,被聯合國授權管理伊拉克的石油生產、銷售以及石油收入的使用。這對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國日報>>5月27日發表社論,稱美國軍隊在全球展開自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範圍最廣大的新部署,部分目的是在圍堵中國。這顯示出中國政府在伊拉克戰爭後緊迫的危機感。石油是現代社會工業和軍事的血液。中國通往中東石油國家的途經全部被美國捏在手中。中國在今後與美國的對抗中,情勢吃緊。
伊拉克戰爭後中國急於找到新的進口石油來源。從俄羅斯確定修建從安加爾斯克到大慶的石油管道就是中國最緊迫的國際戰略賭注。
早在2002年12月,普京訪問中國時,江澤民曾在北京簽署聯合聲明確定此事。但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日本。日本建議修建從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得卡的石油管道,這樣,日本可以從納霍得卡獲取石油。日本為了得到這條石油管道,給俄羅斯50億美元的優惠。這樣,日本就和中國在修建石油管道的項目上與中國競爭。俄羅斯在複雜的利益中,很難作出權衡。
不管胡錦濤和普京在餐桌、會議室中如何互相抬舉,氣氛表面上顯得怎麼融洽;雙方都盡量使用漂亮詞句歌頌讚美雙邊關係,努力為胡錦濤的訪問創造良好氣氛,但真正中國和俄羅斯關係的「試金石」卻是中俄石油管道項目。
普京對石油管道含糊其詞,強調石油管道如何興建以及按照哪一條線路興建的問題應該由專家們決定。官方的塔斯社在星期二也報導,俄羅斯政府內閣將在最近的兩個星期內決定石油管道線路的走向問題。這無疑等於向胡錦濤說「不」。
俄羅斯的石油是中國緊迫的國際戰略賭注,俄羅斯方面非常清楚。但是普京在與胡錦濤發表聯合申明之後仍然不承諾中俄石油管道,俄中關係、俄美關係哪個是石哪個是金,已經初見端倪。
作為剛剛上任中國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在國內艱難應付SARS病的衝擊時,本期望在外交上有所建樹,鞏固自己在中國政壇的地位,但卻被俄羅斯笑著臉打了一耳光。
- 關鍵字搜索:
-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