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果僅存的「狀元卷」

日前,在民族文化宮舉行的「中國科舉文化展」上,全國惟一狀元試卷露面 。

本次展覽中,最珍貴的展品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狀元趙秉忠殿試的試卷。科舉制度有著1300年的歷史,產生過700多位狀元,但保留下來狀元墨跡的試卷,包括臺灣在內,僅此一張。

1598年,萬曆皇帝親自主持殿試,題目為《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趙秉忠在一天之內寫下了這份「狀元卷」,萬曆皇帝在卷首朱批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全卷長3.3米,寬38厘米,共2460個字,寫得端正漂亮,樸實渾厚,既是策文又可看作書法作品。

除狀元卷外,展廳內還懸掛了一個長長的條幅,上寫著從唐代到清代657位狀元的名字和他們金榜題名的年代。關於狀元的數目,記者在展覽中看到的資料說法各不相同,有的說是700多名,有的說從隋朝大業元年(60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31年(1905)正式廢除科舉為止,共開科742次,取進士106689名,其中狀元611名。

金榜題名,晉升三甲即可獲得進士身份,在朝廷內授官任職,家人會接到報捷的喜報。這喜報可不像如今的榮譽證書或獎狀般大小,而是高六尺、寬二尺的龐然大物,展廳內挂了多幅明清時期的喜報,其中就有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騫的狀元喜報。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向展覽提供了兩件珍貴的藏品,其中有一件乾隆16年(1751)的金榜。這份金榜有一本書大小,像奏折一樣能拉開來寫,而不是貼在牆上的告示。在這份金榜的「第二甲賜進士及第」第二名的位置上,記者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劉墉。一位參觀者說:「劉羅鍋有了,怎麼沒看到紀曉嵐?」巧得很,在展廳內另外一份金榜上找到了紀昀(即紀曉嵐)的名字,他是乾隆十九年二甲第四名。

這次展覽還陳列了當年考場作弊時所用的「道具」。作弊也是科舉制度中絕對杜絕但又屢禁不止的現象,作弊的手法花樣翻新、防不勝防。展品中,偽裝最巧妙的是一件麻布坎肩,前後裡外均密密麻麻地寫滿蠅頭小楷,不用放大鏡還真難看清上面寫些什麼。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