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場美軍武器裝備

美國之音報導,美國已經全面展開對伊拉克的打擊。我們要繼續從科技角度來介紹在伊拉克戰場上美國使用的武器裝備。

*M1A2主戰坦克*

美國軍事專家認為,這次美國在伊拉克地面作戰的主戰坦克M1A2坦克,因為有「千里眼」,所以往往在敵人沒有發覺之前,就已經對敵軍的情況瞭如指掌。所謂『千里眼』,就是在坦克上裝上了熱成像儀器(Thermal Imaging System),還有紅外線夜視儀器(Night Vision),還有激光測距離儀器(Laser Rangefinders)。當然,這些都是幫助坦克內軍人發現目標和測試目標距離的有力武器,這些儀器捕捉到目標之後,還要靠電腦來分析數據,最後發出指令,完成整個射擊動作。美國的《時代週刊》介紹說,這種坦克是世界上最先進、殺傷力最大的戰車。但是由於重量高達69噸,所以每一加侖汽油只能跑一英里。通常美國的普通轎車每加侖汽油能跑20到30英里。順便糾正一下,上次我們在介紹這種坦克的時候,曾說這種坦克的造價是兩百萬美元。但是,最新一期的《時代週刊》的介紹說,這種坦克每輛造價是420萬美元。

*榴彈炮-車載大炮*

另外,我想介紹一下美軍的一種裝甲戰車。這種戰車,美軍把它叫做榴彈炮,實際上,它是一種車載大炮。大炮的口徑是155毫米,射程30公里。它的最大特點是機動性強,戰車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五十六公里。這種戰車和前面我們介紹的M1A2都屬於戰車系列,裡面都有四名乘員,包括一名指揮員,一名駕駛員,一名射擊手和一名彈藥手。這種戰車的造價是180萬美元。

*M2裝甲戰車*

接下來,我們介紹另外一種裝甲戰車--M2戰車。這種戰車大炮口徑不大,看起來更像一挺機關鎗。但是,它每分鐘可以發射200發威力強大的炮彈,足以穿透敵人坦克或戰車的裝甲。同時,它還可以發射反坦克導彈。這種戰車的最大優點在於它本身只有三名乘員,但可以運載六名步兵。它的最大時速是每小時72公里,造價是320萬美元。值得指出的是,這幾種戰車都是履帶式的。

*履帶式戰車火箭發射器*

說到履帶式,我要介紹一種火箭發射器。其實,這也是一種坦克,因為它也是使用履帶來驅動戰車前進的。美軍把這種戰車叫火箭發射器是因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發射火箭。在一分鐘內,它可以發射12枚地對地火箭,隨後可以立刻轉移。因為是履帶式戰車,它可以爬上60度的陡坡。這種戰車也有三名乘員,包括一名指揮員,一名駕駛員和一名射擊手。

*阿帕契攻擊直升機*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一下美國的阿帕契攻擊直升機。這次在伊拉克戰場上,美國已經損失了兩架阿帕契攻擊直升機。其中一架是在因機械故障而被迫降落後被美國擊毀的,目的是不讓敵人通過這架直升機來瞭解它的技術和性能。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的雷達偵測系統非常厲害。它可以同時發現120多個目標,然後分門別類加以甄別,篩選出其中16個最危險的目標。然後它把這些情報通知給其它的飛機和地面坦克,或指揮部,同時可以自己動手,攻擊敵人。這些複雜的動作和過程都可以在三十秒鐘之內完成。除了擔任偵察任務之外,阿帕契攻擊直升機本身具備十分強大的火力。首先,它左右兩翼各挂有八枚[地獄之火式]導彈,用於攻擊坦克和裝甲車。另外,阿帕契攻擊直升機的機身下面裝有一門30毫米口徑的重機槍。這種攻擊直升機的長度是17米7,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273公里。機上有兩名乘員,一名是機長,另一名是射擊手。這種直升機的造價是一千四百萬美元。

*各時代相應武器*

這次在伊拉克軍事行動中,美國動用了許多新式的高科技裝備。早在一月份,《時代週刊》就刊登了湯普森撰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美國的絕密武器。」湯普森說,每一次大戰,都會有一批相應的先進武器應運而生。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使用坦克,有坦克的國家和部隊,所向披靡,橫掃千軍如卷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出現了核武器,兩顆原子彈讓日本嘗到了大苦頭。對日本投降,整個太平洋戰爭的結束,起到了關鍵和重要的推動作用。到了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是直升機和戰鬥轟炸機大顯身手的時代。到了90年代的海灣戰爭則是精確制導武器的出頭天和試驗場。

*衛星制導炸彈*

在上次海灣戰爭中,美國投放的常規炸彈中大概只有10%屬於[有頭腦的炸彈],也就是安裝了某種制導裝置的炸彈。而這一次就不一樣了。《時代週刊》的軍事科學記者湯普森寫道:「這次在伊拉克的戰爭,美國的炸彈至少有百分之八十都安裝了瞄準和制導裝置,也就是成了[有頭腦的炸彈]。但是,有一點和十年前的海灣戰爭中的炸彈和導彈不太一樣,那就是,當時普遍使用的是激光制導。而今天,大部分的導彈都是通過衛星來制導的。如果是通過激光制導,如果天氣不好,或因為有煙霧而能見度不高,這些都會影響到炸彈的命中率。但如果是衛星制導,這些負面因素就等於不存在了。現在美國的[聰明炸彈]都可以在任何能見度情況下精確地打擊目標。」

*戰斧式巡航導彈*

現在介紹幾種以前用過,或用過很多次的常規導彈和炸彈。比如,[戰斧式]巡航導彈。這種導彈一般是從海面上的軍艦上發射的,由全球定位導航系統來指揮控制,打擊目標的精確度非常高。這種導彈攜帶有重達一千磅也就是450公斤的常規彈頭。從內部構造來分析,這種導彈的彈頭部分是全球衛星定位裝置。接下來是彈頭。再往下是燃料箱。最後是火箭推進器。導彈本身有兩個翅膀和兩個小小的尾翼。

飛行員們還說,美軍在試驗一種新的消滅地面散兵的武器,這種武器在被發射到地面以後, 先爆炸一次,然後再彈起來,在一人多高的地方再炸一次,把上百枚彈片打到周圍五十平方米左右的面積上。 這種武器應該能有效地消滅埋伏在地面的伊拉克散兵。

*E-BOMB-電磁炸彈*

美軍在戰鬥中還使用了電磁炸彈,也就是所謂的E-BOMB。這種炸彈的全稱是:Electromagnetic Burst Weapons,簡稱E-BOMB。這種炸彈可以發出強烈的電磁脈衝波,使得敵方的電腦系統或電子系統癱瘓。但是,這種電磁波對人體本身並不構成傷害。這種電磁炸彈,其構造同一般的巡航導彈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一般巡航導彈的彈頭部分裝的是衛星制導系統,引導炸彈準確地擊中目標。而電磁波炸彈的彈頭則裝的是天線,炸彈中的電磁裝置可以天線發出電磁波,對敵方的電子設備形成毀滅性打擊。據【美聯社】報導,這種E-炸彈的破壞範圍,有好幾百平方米,在這個範圍內的電子設備,都將遭到破壞,而建築物和人員,則不會有任何傷亡。

*F-117夜鷹式隱形戰機*

很多中國的中年聽眾都知道美國有個B52轟炸機。幾十年過去了。美國軍隊仍然使用這種型號的轟炸機。據美國媒體透露,這次打擊伊拉克薩達姆政權的戰鬥打響後,美國軍隊的B52轟炸機從英國起飛向巴格達發射空對地巡航導彈。值得介紹的還有F-117夜鷹式隱形戰鬥轟炸機。這種戰鬥轟炸機的特點是,它能避開雷達監測,可以偷襲,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敵人目標上空,對敵人進行突然打擊。這次,美國的F-117夜鷹式隱形戰鬥轟炸機主要部署在卡達前線的美軍基地。

F-117夜鷹式隱形戰鬥轟炸機,不僅僅能偷襲,更值得一談的是,美國公司專門為這種飛機設計了一種炸彈,叫:EGBU-27。這種炸彈重兩千磅,裝有高精度的制導系統。之所以說『高精度』是因為這種炸彈既可以通過激光制導,也可以通過GSP, 也就是全球定位系統來制導。這樣,無論什麼天氣情況或者能見度,這種炸彈都可以準確無誤地打擊目標。到目前為止,美軍已經用了幾枚這樣的導彈來打擊薩達姆的藏身之地。

*PAC-3愛國者導彈*

現在,我們來看看上次海灣戰爭中威名大振的[愛國者導彈]。這種導彈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攔截並摧毀敵方發射的導彈。上次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使用的是PAC-2愛國者導彈。這次,美國使用的是改進型的PAC-3 愛國者導彈。同PAC-2型導彈相比,PAC-3重量要更輕一些,而且體積也要更小一些。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這次PAC-3型愛國者導彈在內部攻擊功能的設計方面也做了改進。比如,PAC-2導彈是在接近目標也就是敵人導彈飛來的時候,通過自己的彈頭炸藥爆炸間接地炸毀對方的導彈。而PAC-3導彈則是直接通過打擊敵人的導彈來完成攔截的目的。

*電磁攻擊飛機*

美國之音中文部記者錢衛這次到中東前線採訪。他曾在美國的航空母艦上工作,說到了美國戰鬥和轟炸機對地面部隊的幫助是非常大的。特別是電磁攻擊,對地面部隊的幫助特別大。這種最近才投入戰鬥的作戰飛機,能夠在白天和夜間的各種氣候條件下,混淆和摧毀伊拉克的雷達和導彈的導航系統。另外,電磁飛機還能發現敵人的埋伏,比如伊拉克軍隊在某個地帶埋伏了一批坦克和大炮,電磁飛機就能感覺到,可以及時提醒指揮部或其它美軍戰鬥人員採取相應的行動。

*英美步兵裝備*

隨著美軍向巴格達逼近,隨著美軍進入越來越多的城鎮,接下來的問題是,美國的步兵如果被迫同敵人短兵相接,甚至打巷戰,情況將會怎麼樣呢?說到這裡,我來介紹一下美國的步兵單兵作戰裝備。到目前為止,在伊拉克前線的聯軍中,美英部隊的步兵從頭到腳的裝備一般是這樣的。首先,在鋼盔上面是一個夜視望遠鏡。這當然是用來偵察觀測敵人的。然後當然是鋼盔了。在脖子下面是一個沈重的背包,裡面裝有食品、水、還有其它的彈藥和後勤必需品。在胸前的背包帶子上是一個急救包。接下來,就是M4型卡賓槍。這種槍帶著一個白天用的電子瞄準鏡,各帶三十發子彈的兩個子彈夾以及一個備用子彈夾。還有一個激光觀測瞄準器,一個手電筒筒和一把刺刀。另外,還帶有一套防化武器服裝,也就是防毒面具和服裝,以防薩達姆軍隊動用生化或者核武器。每個步兵還配備六枚手榴彈。美國軍方官員對美國之音說,美軍地面部隊在進攻時,每個人的肩膀上都貼了一個電磁反應片。美方的偵察機隨時發出電磁波,通過地面部隊反射的電磁波就能準確地知道戰線的劃分。在偵察機的帶領下,轟炸機和戰鬥機都能準確地打擊敵人,而不傷害本方的人。

*矽谷高科技與國防合同*

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美國打擊伊拉克的行動同美國的高科技公司,特別是矽谷地區的高科技公荊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