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坐騎:「屁股底下一座樓」

百姓的日子離不開衣食住行,但百姓的「行」和個別官員的「行」是兩個概念。百姓上班下班、探親訪友,不是擠公交車,就是騎單車,箇中滋味一言難盡。個別官員出門則公事私事都有公車「伺候」,公車旅遊、公車接送孩子、公車私有,這種現象,難說正常。

「屁股底下一座樓」,是百姓對官員坐騎的形象比喻。而為伺候這座「樓」,各級財政卻要承擔巨額開支。以某省的一個處級單位為例,該局有3輛公務車,每年養車的費用在賬面上為10多萬元,但實際上還要更多。說是一座樓,一點也不誇張。

尤其是,有些官員已不把公車當成一種交通工具,而將其純粹看作一種待遇和地位的象徵,由此導致公車使用上的奢侈之風、攀比之風、虛榮之風:光有車坐不行,得有好車坐;有好車還不行,得坐進口車;進口車也有幾個缸幾個缸的不同,自然是排氣量越大越好。這些都解決了,車內的裝飾也要講究,座位要真皮的,音響要進口的,門換成全自動的,等等。有些貧困地區,幹部職工工資還拖欠著,但是領導幹部的車一定要買,而且要一步到位買個好的;一些領導幹部則隨著崗位變化,車也在「升遷」;還有一些領導幹部對於公車的依賴心理越來越強,兩步路也懶得動,寧可工作延誤,也得等專車。這種無視百姓疾苦的個人享受作風,可謂危害很大。

從全國範圍看,公務車所消耗的財政收入更令人觸目驚心。不僅如此,它還嚴重影響了干群關係。公務車改革,確實勢在必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