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的宏觀經濟叫人捏著一把汗(一)

作者:李志寧  2003-01-21 06:2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說到中國的經濟,主流經濟學界和電視報刊給廣大人群的印象是:經濟發展的速度極快,以前叫「騰飛」,現在則是8%;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達到了「小康」;中國的GDP、外貿總額什麼的也已創造了巨大規模等等。還有的報刊渲染說,我國13年來的經濟取得了驕人的成就,為二百年來所未有!聽這說法,令人摸不透200年前的中國究竟出了什麼神奇。現在,當世界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發生「減速」、有的國家還發生了「經濟衰退」的時候,只有我們中國的經濟「風景這邊獨好」,仍在「健康、穩定、持續」地高速發展著,並且可以一直持續到本世紀中葉,直到超過當今世界經濟的龍頭「老大」 ──美國!

但是,話說得太妙,往往反而會令人生疑。中國歷史上有個特點,凡是真的「形勢大好」時,例如1963-1965年的經濟調整時期,報刊上倒也並不怎麼湊熱鬧式地跟著大聲叫好。而到了1960年經濟空前困難的時候,主要報刊上卻整日價「形勢大好」、「形勢極好」、「形勢一派大好」的標語口號式宣講滿天飛;到了1967年7-9月份,全國武鬥、天下大亂,這時候卻反倒說是「形勢大好,不是小好,整個形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可見,形勢到底如何,還不能光看怎麼說的。

況且,目前中國經濟在「宏觀」上的不少統計材料,令人感到並不能放心。例如,人們說中國經濟正在「健康」發展,但怎麼診斷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真的健康?我想,第一條診斷標準不應當是「發展速度」,而應當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就像一個孩子那樣,抽條太快,長成了豆芽菜,體內失去了勻稱和均衡,未必就是健康。那麼,中國的經濟發展的「供求平衡」的狀況,到底怎麼樣呢?

著名經濟學家們在電視裡講:中國一個是投資增長,一個是外貿增長,有了這兩件寶物,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是平穩的,供求也就是平衡的。但這種說法並不合乎邏輯,單有投資增長和外貿增長,並不能保證經濟達到「供求總平衡」。而且事實也恰恰相反,資料顯示:中國的「總供給」已經大大超過了「總需求」,出現了非常的不平衡。今年,不僅沒有一種商品供給不足,而且商品種類中86%均供過於求,而且國內的「庫存積壓商品總值」已經高達4萬億元之巨!這個數字在1996年約為1.33萬億元,經過5年,於去年達到3萬億元庫存。而現今僅只1年,就飛速脹大到了4萬億元,它與GDP的比例約為41%。這是個令人恐怖的比例,但在中國似乎沒有人因此恐怖,大家仍然興高采烈,高唱讚歌或者大扭秧歌。但要知道,在西方國家,這個比率通常不會超過1%!

再看看商品房,據統計,1999年的前5個月,中國住宅投資額、商品房竣工面積均比頭年同期增長3成多,而商品房銷出的面積,僅比頭年同期增長13.65%,也就是說,我國商品房的空置率很高。因1995-1997年三年的商品房可供量為44018萬平方米,因此計算出當時的商品房空置率為16%,當時有專家說,這種比率是一個「危險期」。但中國人對什麼「危險」歷來是滿不在乎的。果然,3年過去了,大家相安無事,時至2002年7月底,據報導,全國商品房的空置面積仍在大增,已經高達1.2億平方米,比起3年前增加了3000多萬平方米,全國商品房空置率居然已高跳為26%,這個資料是美國的4倍、是香港的8倍、是國際警戒線的2.5倍。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全國遍地大興土木,拚命地蓋著華貴大廈,商品房價格也居高不下,有誰真的拿「危險期」當回事了嗎?

由於發生了這樣嚴重的「供需失衡」,在我看來,縱使金融業沒有腐敗的問題,僅只由於中國消費品及商品房的高度積壓,國家的金融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難以避免的高「呆賬」率。因為商品積壓麼,因此全社會資金就必然陷入週轉不靈。何況,目前在中國腐敗已經浸潤了各行各業、正在深入骨髓。中國的「壞賬率」到底有多高?始終沒看到清楚的材料。人們的猜測在20-60%之間。2002年2月間央行行長表示,2005年底一定要將我國不良貸款率降到15 %。這個15%其實也是個超高指針,但還要使用3年的時間,並使足一把勁兒來爭取,可見目前我國呆賬率之嚴重。而獲悉,西方國家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居然通常也僅有1%!

可見,中國經濟的「庫存承受力」和「呆賬承受力」,的確是異乎尋常!在這一點上,中國人真是了不起。若是西方國家,41%的庫存率,26%的商品房空置率,30%的銀行壞賬率,它們早就完蛋了。

以上資料表明:中國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不是大了一點,而是實在太大了。

那麼,令人不解的事情來了,中國的經濟再繼續高速發展下去,已經過大的「總供給」不就更加大了嗎?在目前「積極的財政政策」下,國家甚至大量舉債,進行投資,用以彌補來自民間的氣力不足的「總需求」。但無論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或是投資電力、輸氣、乙烯項目之類,還是製造業,總之,錢花了,雖然醫得眼前瘡,但不可避免的進一步的結果只能是:「總供給」在以後只會越來越巨大。

這樣,投資越多,生產得越多,然後「總供給」進一步與時俱進地膨大,「總需求」只能相對的愈益不足,商品就更是賣不出去,日後的工商業必定就會更加艱難。從而,形成人們常說的「惡性循環」。

顯然,若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只能擴大總需求,讓總供給有個去處,方能盤活企業資金、使企業能進一步生產而不出現銀行呆賬,因而改善資金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狀況。因此,為了「擴大總需求」,經濟學家們一直在呼籲「擴大內需」。擴大「內需」,顯然是個很正確的看法。因為中國的「出口總額」在國內的GDP中,只佔20%,這雖然比美國的7%的比率大不少,但與歐盟諸國相比也並不算大。反正,因此可以看出:儘管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國的出口總額還是增長不少,但畢竟「外需」在我國只佔一小部分。而GDP中80%還是須由「內需」來消化。

那麼,我國的「內需」情況到底怎麼樣呢?

先看廣大群眾的消費力吧。照理說,這個消費力應當主要來自全國「工資總額」,所以,不妨先看看中國的「工資總額」的情況。全國工資總額,應當是我國清白的「合法收入」的一個大頭。它到底有多少呢?1999年的全國「工資總額」僅有0.987545萬億元;2000年也只有1.065919萬億元!2001年的材料,不知為何,我在網上至今沒有查到。據我估計,就是到了2002年,全年工資總額也就在1.2萬億元左右,不會高到哪兒去,因為今年國家職工沒有漲工資。而2001年國家財政給全國4500萬人漲工資,也就是拿出了700多億元。若是這700多億元都流進了消費品領域,要消化掉3-4萬億元庫存,也正合了一句成語,叫「杯水車薪」吧。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人們不難看出:中國的「工資總額」在GDP中的比重是很低的。而且這個比重,在改革以來的絕大多數年份裡是負增長。在這樣一個很低的「工資總額」之下,1995全國的工薪收入者平均月工資不到460元;而直到2001年,也就只有780元左右。甚至在生活費用頗高的北京,據宣布,人均月工資收入大約也就1000元左右。當然,這裡都是「當年價格」,不是「可比價格」。

我們還可以吃驚地發現:1998年的資料是,美國的平均工資是中國的47.8倍,日本則是中國的29.9倍,而韓國是中國的12.9倍。而資料還表明:韓國在1962-1982年20年間的經濟發展奇蹟中,平均年增長率也不過就是8.3%。而據我國公布的統計,我用幾何平均法計算了一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1999年的22年間,平均增長率高達9.6%,比當年韓國「起飛」的速度要高。韓國60年代初的「人均國民收入」也不過90多美元,它的平均工資怎麼會比我們高上10幾倍呢?我們的錢都到哪去了?

中國的工薪收入者以外,絕大多數城市居民也並不是「高收入」。公開的統計材料就能說明這一點。例如,2001年被認為是中國城市家庭收入「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的1年。據宣布,全國的城市居民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為6860元,按可比價格比2000年增長了8.5%,若城市家庭平均3.58口人,那麼每月可支配收入是6860元12=571.67元,老天爺爺,人均竟只有區區 159.68元!

所謂「可支配收入」,在統計上的「定義」是指:「被調查的城鎮居民家庭在支付個人所得稅、財產稅及其它經常性轉移支出後所餘下的實際收入。」但是我發現,儘管都是國家公布的資料,但「可支配收入」和「全國工資總額」兩項資料是對接不上的。

據網上報導,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稱,2002年一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元,同比增長7.5%,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6.9%。這個資料使我感到奇怪,如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說,1年起碼可以達到人均7008元,那麼3.6-3.8億城市人口的可支配收入總計就將為2.5-2.7萬億元。實際上,全國的工資總額只可能有1.1-1.2萬億元。所以,我疑心這裡是否錯將「戶均」說成了「人均」,但再一算,仍然不對,如果按「戶均」計算,那可支配收入總額將只有6900-7500億元,又太少了。總之,牛頭有點對不上馬嘴。我想,如果是隨機取樣的抽樣調查,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那麼城市人口收入在總量上就超出了「工資總額」約1倍半。難道我國城市的普通居民的「灰色收入」有1.5萬億元嗎?只能用一句南方話說:天曉得!這裡可能還不包括富豪們的「黑色收入」。

我們再來估計一下老實巴交的中國勞動農民主體的收入。據網上報導,國家統計局發言人說2002年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94元,比頭年增長1%,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但在我看來,這個數字是否有點過大?照此計算,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全年就將近2400元,中國農村約有10億多人口,那麼全體農民的全年收入將超過2.4萬億元,佔了GDP的1/4。這有可能嗎?

但是,僅據上面國家統計局的演算法,農民的人均收入也只及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1/3。而從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的比例來看,90年代以後,農民儲蓄的比例逐年下降,約每5年下降5個百分點,據悉1999年只佔23.7%。因此1999年10億農民儲蓄的總量約1.4萬億元,人均存款只有1400多塊錢。但即使這麼點錢,我也很懷疑到底是否真有。近兩年到底還會增加多少?銀行部門和統計局應當能算出來,只是沒有公布。從這些資料看來,我認為,全國勞動農民不大可能1年花掉2.4萬億元。據統計,在農村,年收入在「平均收入」之上的人僅佔20%左右,近80%的農民收入低於「平均水平」,他們的生活肯定比較困難。

因此,全國勞動農民的消費力,可能比城市的消費總量還要略差些。讓我們再從宏觀上看看「居民儲蓄」吧。(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