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河正出現雙重危機

中國黃河目前正出現雙重危機,一方面,近年來缺水嚴重,另一方面,下游主河道又出現「二級懸河」現象,成為威脅防洪安全的心腹大患。

據聯合早報報導,去年黃河流域降水稀少,黃河遭遇1949年以來罕見的水量「特枯年」,主要來水區實際來水量僅為240億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少了53%。據分析,近十年來,黃河來水只有中等枯水年份來水量的70%。

就算是位居黃河中上游、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河套灌區,去年冬灌時也因黃河上游水量嚴重減少,加之為調黃緩解天津市居民生活用水困難而遭當侷限制引黃水量,區內約有180萬畝(12萬公頃)農田因沒有能夠正常灌上黃河水而無法保持濕度,今年預計將有200萬畝無法正常灌溉,會給農民造成10億元人民幣(約2億新元)的損失。

不過,對於黃河下游地區來說,這種枯水現象卻可能是不幸中的大幸,因為以這一帶的「二級懸河」現象,一旦發生較大洪水,將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甚至有衝決黃河大堤的危險。

有專家認為,由於近年來降水減少、水壩截流、工農業用水增加,黃河下游水沙條件發生變化,同時灘區群眾修建的生產堤,人為縮窄了行洪河道,致使泥沙常年淤積主河槽,是「二級懸河」形成的主要原因。

黃河就因為泥沙淤積嚴重,其下游河床高出堤外地面,早已成為世界聞名的「地上懸河」。所謂「二級懸河」,則是指河床之上因為泥沙淤積又形成河槽,而河槽高度高於河床灘地,簡單地說,就是「懸河」河床之上又形成了一條「懸河」。

昨天公布的黃河首次調水調沙試驗的部分研究結果表明,黃河下游出現「二級懸河」的河段,已經從河南開封市附近的夾河灘水文站一直延伸到入海口,最嚴重的80多公里河段主河槽,已經高出灘地4米多。

央視國際網站的報導說,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黃河下游洪水漫灘流量一般在每秒5000立方米,在去年7、8月間進行的調水調沙實驗中,「二級懸河」河段漫灘流量已不足每秒3000立方米,個別河段在流量不足每秒2000立方米的情況下,也發生了漫灘。

為了消除「二級懸河」這一「心腹之患」,近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延請有關治河專家出謀劃策,深入研究「二級懸河」的形成過程和機理,同時將繼續採用小浪底水庫水沙調節、整治主河槽、禁止灘地墾殖等措施,以達到逐步削平「二級懸河」的目的。

當局是在去年7月,展開世界水利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水調沙原型人工試驗。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