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低成本誘因 正逐漸消失

〔自由時報編譯/12月31日綜合外電報導〕亞洲華爾街日報週一指出,多年來,中國大陸以其低廉成本的優勢,吸引外國企業爭相前往投資,設立生產中心,對東南亞國家形成明顯的資金排擠效應,但諸如北京、天津及上海等熱門地區的勞工成本,也因快速發展而節節升高,甚至超越部分亞洲國家的水準,使東南亞國家得以維持相當的競爭力。

 所羅門美邦日前發表的一項報告顯示,上海居民的每人平均年收入為3360美元,僅略低於馬來西亞的3670美元,明顯超越泰國、菲律賓及印尼等國,所羅門美邦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漢納指出,中國大陸部分地區吸引外資的低成本誘因,正在逐漸消失。

 飛利浦亞太區負責人史普朗特指出,過去3年來,中國大陸地區的整體薪資成本每年成長8-9%,由於人民幣匯率採取釘住美元政策,因此造成實質成本提高,相較之下,飛利浦在印尼地區的薪資成本雖成長11%,但因印尼盾兌美元貶值14%,因此得以抵銷部分成本壓力。

 亞洲華爾街日報指出,外國企業在中國大陸尋覓建廠據點前,必須同時考量成本、生產力、與供應商及市場的距離等眾多因素,儘管目前中國大陸仍擁有不少優勢,但都會區的薪資水準已開始上揚,專業人才則嚴重短缺,特別是經理人。

 香港管理顧問專家希德布萊特表示,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愈成功,勞工市場的人才競爭及成本便會隨之升高。

 報導指出,此一趨勢可能促使外國企業繼續保留在東南亞地區的營運,或是將東南亞列入新投資案的可能標的。

 新加坡最近對外招商的宣傳重點,便是建議外國企業在新加坡設立研發中心,同時前往低工資的東南亞鄰國建廠,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張銘堅指出,與中國大陸相比,東南亞的低成本仍具相當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協與中國於11月間簽署一項架構協議,將展開有關在2010年前建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這項計畫將有利投資東南亞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因此備受東南亞各國政府寄予高度期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