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畸形發展
一、「樣板戲」戰略與外向型經濟
今年3月20日,整個中國北方的天空黃塵滾滾,歷史上罕見的一場沙塵暴席捲中國。4月6日到4月8日,北方地區又是狂風大作,西風浩蕩,天空連續三四天黃塵瀰漫,地面飛沙走石,人民飽受風沙蹂躪之苦。遭受風沙侵襲的已不僅是西北和華北地區,連東北的瀋陽、長春、哈爾濱、山東的濟南也整個地被籠罩在沙塵襲擊之下。
這是一個不祥的徵兆,生態災難已經在人們的不知不覺中降臨。這也是中國生態惡化的表現,不均衡發展的例證。今春連續發生的沙塵暴已經明確地告訴我們:中國的生態環境也像社會環境一樣,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沿海一些富裕地區建設得花團錦簇,如花似錦,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正在日益惡化。
種種跡象表明,週期性的沙塵暴以及嚴重乾旱將成為中國北方的一個新現象。今年北方的旱情就相當嚴重。北京市一冬天僅下了一場雪。入春以來,不僅一場雨沒有,而且溫度奇高,3月初就出現了20多度的熱天氣,3月31日氣溫竟然達到28.8度,創下百年來最高記錄。這種怪氣候我來北京20年了也第一次見到。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除了人類活動,沒有別的原因。農村的農牧民們不斷破壞植被,城市裡大興土木,光蓋房子不植樹,到處是水泥和柏油的硬化路面。從飛機上俯瞰北京,只見一片水泥樓房的叢林。加上無數天然氣和電力的燃燒,整個城市就像一座大火爐。如此大規模地改變地表,豈能不引起氣候變化。
目前,一些中國城市經濟建設高歌猛進,最突出的要數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三個城市。大量資金聚集這些大城市,其發展水平已經接近甚至在有的地方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城市水平。但在中國城市高度發展之際,一些鄉村和邊緣地帶卻在衰落,全國沙化面積每年以3萬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口的生活質量正在下降。
中國自50年代建國以來就奉行重工業優先的趕超戰略,當然,這種戰略是由當時的冷戰歷史背景形成的。改革開放之後,以犧牲農村向城市傾斜的發展模式基本未變,並且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變本加厲,城鄉差別繼續拉開。與改革開放前30年不同的是,以前是將人力物力資源投入到軍事工業,而這些工業大多在內陸地區。80年代後,資源的配置向沿海大城市集中,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大連等城市都高度發展起來。一些先進的大城市成了中國發展的「樣板」和表徵。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工業體系主要靠五大地區和六大行業來支撐。五大地區是廣東、江蘇、山東、上海和浙江,這五個地方的工業增加值總量合計13088億元,佔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8.5%,接近全國一半。六大行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力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冶金業
和紡織業,它們實現銷售額合計38761億元,佔全部工業銷售額的比重為42%。而擁有70%總人口的農業產出僅佔GDP的不到16%,以70%的人口經營16%的GDP,可見中國經濟的高度聚集性和巨大的落差。
與此相反的是,邊遠地區必然受冷落。90年代之後,中國農民收入進入長期的低增長。這就使中國的經濟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高歌猛進的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時候,出現了生產過剩,大量的產品積壓賣不出去。而農村人口因貧困卻沒有消費能力。這種情況與馬克思的生產過剩理論沒什麼區別。目前的生產過剩就是窮人沒錢消費,富人有錢無處花,逼得國家旅遊部門又開闢了中東埃及等國新旅遊航線。消費外國的旅遊產品已成了中國富人的新時尚。
「樣板戲」發展戰略必然引來「外向型經濟」。外向型經濟的實質就是國內市場已經飽和了,在生產能力過剩的情況下只好向海外國際市場開拓。在這種政策導向引領下,國家集中資源向外向型企業配置。許多企業也苦於國內市場狹小,拚命向外發展。例如,中國的家電企業目前就處在這麼一副狀態。有些企業專做國外市場業務,不願做國內市場。因為國內市場一是秩序混亂,二是利潤微薄。越窮越落後的地方,越沒有企業去光顧。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才提出了「開發大西北」的發展目標。分析後可以看出,「開發大西北」戰略實在是政府一種不得已的調整資源配置手段。
今年三月下旬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許多外國專家對中國提出了寶貴意見,世界銀行的副行長南卡尼提醒中國:「要把國內發展放在第一位」。經合組織經濟部副部長安德魯.迪安建議中國要優先考慮三項改革,第一項就是進一步改善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使中國能夠更好地發揮其生產潛力。經合組織的一份中國問題研究報告提出:中國需要解決的四大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決大量失業以及重新配置資源的問題。
這些建議和研究應該被看做是對中國經濟偏斜發展的糾正。非人本和漠視民生的非均衡「樣板戲」發展戰略不僅某些中國人就是許多外國人也已經看得很清楚。但要想放棄這種發展戰略並不容易,一是城市人不願降低已經抬高了的生活水平,二是市場經濟的牟利機制更是將資源配置集中到有利可圖的發達地區。今天要想放棄這種發展戰略,就像讓水倒流的一樣不可思議。下面讓我們更深入地看一下市場機制給中國社會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二、市場機制加劇人際差別
趕超戰略擴大了中國的城鄉差別,改革開放後引進的市場競爭機制,又擴大了中國社會人際間的差別。所以,今天的中國不僅存在著巨大的城鄉差別,更出現了巨大的貧富差別。市場機制之所以在中國這麼快就產生了貧富效應,關鍵是市場機制結合了中國社會特有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即特權壟斷的政治文化和傳統的計畫經濟管制制度。市場機制+特權壟斷+不平等競爭==貧富差別。
我們應當承認,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和進取精神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使中國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是市場機制的正面作用。但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都有它的負面效應。20年來,中國經濟正在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從計畫經濟時期的不講效率和效益走向極度的惟利是圖。不僅企業這樣做,連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也表現得不遺餘力。這種傾向的結果使大批人在競爭中被淘汰,淪落為社會的邊緣。清華大學的社會學家孫立平教授在法國訪問時,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圖海納這樣描述過法國:「過去的法國社會,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在這樣的一種結構之中,人們的地位是高低不同的,但同時又都是在同一個結構之中。今天,這樣的一種結構正在消失,變成了一場馬拉松,每跑一段,都會有人掉隊,那些被甩在靠後一點的人,已經不再是社會結構中的底層,而是處在了社會結構之外。」
中國的社會目前也正在展開一場馬拉松,徹底無望的落後者越來越多。市場經濟的牟利機制和效率機制將一些弱者毫不留情地甩在了後面。留給他們的不僅是生活的苦難,更多的還是心理的失衡。一些不甘落後的人只好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裡中國社會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的原因。在一個「笑貧不笑娼」的經濟制度和人文環境裡,人們只能更看重金錢和財富。人們很少看到社會喪失誠信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是優勢企業「贏家全得」的遊戲規則,是殘酷的市場競爭和金錢追求,是缺少人文關懷的市場經濟體制。在這樣一種制度下,將有打不完的假,無窮無盡的非誠信。否則,相當一大批中國人將無事可做,難以生存。
不僅許多中國小企業和個人的行為如此,連國家的大企業也在這種優勢企業「贏家全得」規則下被逼得不得不大肆仿製和仿造。前幾天「經濟半小時」節目就報導過玻璃行業仿製外國名牌產品的現象。連福耀玻璃這樣的大上市公司老總都在電視鏡頭前承認前幾年的確有打外國品牌的做法。至於說製藥行業,《中國經濟時報》3月28日的一篇文章報導說,包括中藥在內,目前我國生產的全部藥品中,自主開發的新藥僅佔3%的比例,餘下的97%均是仿製藥品。我國有自主開發能力的製藥企業沒幾家。
這種大肆仿製和假冒現象,從根本說是一種競爭機制導致的結果。不這樣做,中國相當一大批企業和員工將陷入破產失業境地,發展中國家也難以享受發達的工業文明和獲得發展。所以,我們看待社會中的表像要從本質上看問題。仿製和假冒行為就是向優勢企業爭飯碗,就是為了打破「贏家全得」的遊戲規則,從而使社會能均衡一些發展,人際間差距不至於拉開太大。
即使這樣,中國企業間的殘酷淘汰已經使地區間、城市間、人際間拉開差距。今年3月底我在河北石家莊市開「藥都」論證會,市長臧勝業痛切地說,我們之所以集中力量發展藥業,是因為石家莊市的其他產業都垮掉了。石市以前搞過洗衣機、電冰箱、摩托車,但到今天一個都沒保住。石家莊以前還是一個紡織業大市,有10多萬紡織工人,但現在已經一蹶不振。這是中國省級大城市的情況,產業分化已經非常明顯。至於一些地區的縣級產業,被淘汰得更厲害。80年代還興起一波鄉鎮企業,現在不僅連這些鄉鎮企業,連原有的縣級企業也都跨掉了。像河北省的張家口市,甚至找不出一個景氣的企業,城市財政已經十分困難。
三、牟利機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在今年3月份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上,有代表對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發出了尖銳地批評,原因是這些專家只注意GDP的增長速度和企業盈利水平,對中國人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全然不顧,心中沒有民生觀念。但這種聲音是微弱的,因為佔據中國經濟學統治地位的還是西方經濟學。正是這種市場傾向,使中國經濟出現畸形發展,譬如,中國是個連民間銀行都沒有的國家,在商業銀行機制根本未走上市場化之際,股市便奇異地發展起來。不想辦法如何改革現有的銀行,而偏好發展證券交易所。看看這些年裡全國各地冒出多少證券交易所!南方證券公司在北京所開設的一個證券交易所就設置在北京最豪華的寫字樓東方廣場裡面。可見資本市場湧進了多少資金,冒出了多少富人!多少市民每天擁擠在股票交易廳裡,炒來炒去,整個社會投機風氣盛行。中國的實物經濟才發展到一個初級工業化階段,金融證券業的資本市場就攆上了西方先進的發達國家。
跟著虛假繁榮的還有一些增加值極高但安排就業能力極偷牡諶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