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民主制度」,就沒有「小康社會」

製造「繁榮」假象,可謂是中共的拿手好戲。半個多世紀年以來,中共憑藉手中掌握著中國大陸的生殺大權和全部資源,肆意閹割中國經濟命脈,野蠻開發、揮霍和浪費國家的礦產資源。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中共高層突然心血來潮,搞了好大一陣子聲勢浩大的「趕英超美」、「大煉鋼鐵」、「大放衛星」等生產熱潮,直到把中國推到了「大躍進」的頂峰,國家的豐富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巨大損失,才不得不鳴金收兵。

到了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共的「猴戲」大變,突然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工廠停工,商店停業,學生停課,全國人民一齊「鬧革命」。這場要人命的「鬧革命」,一「鬧」就是十年,中國大陸的經濟已處於全面崩潰狀態。然而,當時的廣播、報紙的宣傳工具仍在繼續進行著「全國形勢一片大好」、「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大發展」等肉麻式的吹捧。

改革開放以後,一個被「老獨裁者」整了個半死的「新獨裁者」上臺了。為了鞏固中共苟延殘喘的獨裁統治地位,「新獨裁者」在某種程度上放鬆了對老百姓的管束,中共領導們則稱其為「給政策」。什麼叫「給政策」?所謂的「給政策」,其實就是把原來被中共剝奪了的「干死活」的勞動權利再次還給老百姓。但是,老百姓靠誠實勞動上繳的納稅錢,卻被官僚權貴以及紈絝子弟揮霍殆盡。大陸百姓儘管辛辛苦苦地為國家創造了大量財富,但仍舊不能擺脫貧困、下崗、失業的厄運。

中共為了以「經濟繁榮」壓倒「政治民主」,弄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大局」兩個新詞。經過十幾年的「繁榮」與「穩定」,一面是高樓大廈、高速公路、高級賓館、高級轎車等外觀「繁榮」景象,另一面則是貧困人口、失學兒童、疾病災難、冤案錯案等迅速蔓延的悲涼情景。「發展」來「發展」去,「穩定」來「穩定」去,國庫被完全掏空,財政赤字急劇上升,失業人口越來越多,國家陷入了「經濟危機」。

在國家經濟崩潰的關鍵時期,中共不提如何「救民於水火」,卻雲天霧地編出了一個什麼「小康社會」?這豈不是在世界人民面前唱了一台大型的「空城計」嗎?在中共面臨著國際國內嚴峻形勢的條件下,拋出這種玄而又玄的大話,與其說是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倒不說為繼續推行「愚民政策」作鋪墊。還是老百姓說得一直見血:「甭聽共產黨瞎忽悠,不讓咱吃糠就不錯了,還小康呢?」看來,現在的中國百姓不像從前那麼好唬了。

沒有「民主制度」,何來的「小康社會」?一個全新的「民主制度」,所提出經濟建設目標都是來自於民眾的意願,首先考慮的是公民的利益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決不會搞出個「畝產萬斤」的笑話。顯而易見,中共現在提出來的「小康社會」,與當年空喊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同出一轍,都是獨裁專制下脫離現實的宣傳伎倆。

「小康社會」,固然是一種全中國人民期待已久的現代文明社會。問題是:「小康社會」究竟建立在什麼樣的社會基礎之上。難道要建立在連溫飽都沒解決的貧困地區?建立在大批下崗失業的工人當中?建立在遍及整個鄉村的失學兒童身上?建立在掙錢難、就醫難、打官司難的城鎮平民家裡?還是建立在大款、貪官、貴族的豪宅別墅中間?還是建立在官方輿論所控制的「桃花」世界裡?

大家試想一下,不把解決平民百姓的實際生活問題放在首位,而且還一再抨擊「主權在民」的政治觀點,如此不講「民主、民生、民權」的政黨,怎麼能把中國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呢?中國要實現「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但是,中國的「小康社會」,必須建立在全新的「民主制度」基礎之上。只有這樣,中國才能達到「共同奔小康」的目的。可以說,沒有全新的「民主制度」,就不會有未來的「小康社會」。

(未完待續)

(博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