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的「無米之炊」

中共十六大是一件世人矚目的大事,但經過開幕式後的一段熱烈渲染,許多中國記者發現他們「斷糧」了--十六大其實沒有多少新聞可寫。

  這就怪了,被媒體熱炒了一年多的十六大,到真正舉行的時候居然讓老記們感覺有勁使不上,是不是讓人難以置信?

  事實還真是這樣,中國媒體有關十六大的報導這兩天已經是捉襟見肘。翻開主流報紙,雖然鋪天蓋地都是有關十六大的消息,但不難發現,各報頭版的內容如出一轍,基本都是領導人的「重要講話」,連照片的擺放都沒有大的區別,用「千人一面」來形容不算過分。

  再往二版以後看,差別有一些--至少講話人的名字就不一樣。讀者一般可以從講話篇幅的長短去判斷主講人的身份和地位。不過,如果你想根據講話的內容去判斷這個人的水平和特點,恐怕要大失所望。十六大代表人數雖然超過兩千,但人人說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話,用「眾口一詞」來描述也不能說是誇張。

  同報紙相比,電視可以出影出聲,總比枯燥的文字更得民眾的青睞吧?恐怕也未必,家住北京雙榆樹小區的孟先生說,他平時比較喜歡看新聞節目,但這兩天一到新聞節目他就要換頻道,「整天就那幾句話翻來覆去的講,怎受得了呀?」

  感到不耐煩的當然不只是媒體受眾,媒體本身也已坐立不安。

境外記者成「獵物」

  為了顯示對十六大的高度重視,各媒體都派出精兵強將,組成陣容龐大的「十六大宣傳報導組」。幾天下來,眾媒體通過代表的嘴耗盡了對十六大政治報告的讚美之詞,電視臺也播完了全國各地群眾為十六大召開而「歡欣鼓舞」的畫面--除了南腔北調的口音,你還真分不出他們說的有什麼不一樣。如何讓自己的十六大報導顯出一些「特色」來,成了各媒體從老總到採編人員心頭難言的痛。

  於是,到北京採訪十六大的境外記者成了中國媒體的「獵物」。

  觀眾不是不喜歡看代表在那裡千篇一律、一本正經地「念八股」嗎?找個老外變個法兒來念,既新鮮,又宣傳了十六大,一舉兩得呀。

  不過,中國大多數媒體都想到了這著妙棋。於是這兩天,不少在北京的外國記者都受到了中國同行的「青睞」,被追著要「採訪」。

  其實,中國媒體的「無米之炊」與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沒有直接的聯繫。在私下交流的時候,這些中國「老記們」其實個個精明,無「米」下鍋不是因為他們找不來「米」,而是他們只能找一種「米」,就是「宣傳和歌頌十六大精神」,結果貨色就短缺了。

某電臺記者說:「誰不知道天天叨咕幾句乾巴巴的話煩人呀,但這是咱老記或總編能改變的事嗎?」

  按理說,民眾覺得單調,媒體覺得沒勁,甚至官方可能也覺得沒趣。那就乾脆精簡那些鏗鏘的「真理格言」,多報導一些實在的事情?你還別急,在中國,幹什麼都要講究個「名正言順」,何況是關係到中國發展前途的政治大事。

  照以往的經驗,新的「真理」在沒有把老百姓的耳朵磨出繭子以前,都不能算「說透」了,所以,媒體還得繼續翻來覆去。


(聯合早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