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中國領導人親美情結與高調反美的矛盾

即將交出部分政治權力的江澤民訪問了美國,與以往正式的國事訪問不同的是,他既沒有到美國首都與美國政商高層廣泛接觸,也沒有與美國一起發表中美聯合聲明。這次訪問與其說是中美的首腦會晤不如說是江澤民與布希個人之間的會晤。就布希來講,此刻美國正需要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內支持對伊拉克授權動武的決議,中方提出布-江會,布希當然得給面子。

然而對江澤民來講,此次訪美與其說是代表中國,不如說就是代表他自己。嚴格地講,中美關係目前相對平穩,國際上也未出現巨大動盪。江澤民訪美對外聲稱是為臺灣問題與反恐怖主義,這實在是有點牽強,至少看不出有什麼迫切性。其實說穿了,江澤民這次訪美目的在於個人的國際地位與形象,他一直希望能以作為美國總統的私人客人到對方家裡以休閑的方式會談,以突顯他大國領袖與美國總統平起平坐的地位。這次到布希在德州的農場可算是一場夙願,為了完成這個心願,江澤民居然可以把中共十六大往後推遲。中共駐舊金山總領事對此有個解釋:推遲十六大是為了中美關係。

但是十六大關係中共第三、第四代領導集體交接班,也關係到國家前途和國家民族命運,其意義應遠比到布希家裡去泛舟湖上瞎聊幾句大得多。江澤民置中美關係於國內政治之上,實際上反映的是眾所周知的,盤踞在他內心的親美情結。 (博訊boxun.com)

江澤民親美已經到了連對岸的臺灣都深為瞭解的地步。臺灣人心中也並不希望看到江澤民下臺,除了對接班的胡錦濤缺乏瞭解之外,也有江澤民親美可增加美國對中共對臺政策的牽制力度的因素。江澤民的親美立場成了臺灣的保護傘。

其實如果審視中國的歷史,可以發現一個令人想不到,卻也是事實的傳統--即中共三代領導人都對美國抱有特殊感情。毛澤東早在廷安時期就曾對美國斡旋中國內戰積極支持,一直到晚年都很重視與尼克松的關係。鄧小平在粉碎"四人幫"後,取得在國內不可取代的政治地位,第一件事就是訪問美國。不與美國搞對抗就是鄧小平的首創。到了江澤民這裡更有發展,以可以背頌美國前總統林肯的葛蒂斯堡演說為榮,親美程度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親美本身不是什麼問題,問題是三代領導人內心深處親美,但口頭上反美,高調一個比一個唱得響,其政治人格的分裂,對中國的內政外交都只能有負面影響。 (RFA)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