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人如潮 旅遊越發展麗江越衰敗

「小橋、流水、人家。」水是雲南麗江古城的靈魂,它來自於玉龍雪山千年冰川的點滴融匯,流經每一戶人家的門前,納西人世代在此淘米洗衣。在「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和通過理由中,「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風貌,被認為是麗江區別於其他古建築群的重要標誌之一。然而,隨著旅遊經濟的深入、各地遊客的增多,麗江的環境已發生了重大變化,而這個古城作為文化遺產最有價值的部分也越來越微薄。

  王冬海(化名)是麗江縣一中初三的學生,家住麗江古城一個僻靜小院裡。每逢旅遊旺季來臨時,蜂擁而至的遊客總是讓王冬海一家的生活過得有些不知所措。王媽媽念叨著要搬出古城,到新城另置新居,可又對這居住了幾十年的老屋戀戀不捨。

  尤其讓王冬海苦惱的是:「每天都有好些遊人拉著我照相,我都快成人家照片裡的背景了。」

  清流變濁流

  「最懂得古城用水公約的是媽媽,按照我們納西族的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只能洗菜淘米,中午12點才能洗衣服,下午2點後才能洗拖把。這是連3歲小孩都懂的道理。」王冬海說。

  納西人愛護水,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可是很多外來者卻並不理會這裡世代傳襲的風俗。走馬觀花、來去匆匆的遊客,往往不經意間就隨手把垃圾扔到河裡了。一位每天都在古城巡視的城管人員告訴記者,在旅遊旺季至少每天能「捉」到10多起違禁者。可是儘管這樣,仍止不住這種現象,人們仍能在河道裡看到垃圾種種。最讓王冬海氣憤的是,有些新搬來的住戶,只要城管人員沒看見,他們就在河裡洗拖把、丟東西。「夜深人靜的時候,有些人甚至往裡頭倒痰盂!」有的飯館、客棧的廚房污水,也不經處理就直接排到河中了。

  直接結果是古城水質的迅速退化。儘管來往的遊人還驚異於「東方威尼斯」的綺麗風貌,可是對於古城居民來說,這水早已不復當年的的清流了。古城總體水質目前只能達到三類水標準,在下游部分地區,甚至低於五類標準。在抽查樣本中,糞大腸桿菌超標最為嚴重。據專家分析,致污的主要原因是過多的人流量對水系自身淨化造成嚴重威脅。

  「過於濃厚的商業氣息正在破壞麗江古城的生態平衡和傳統的生活方式。」在當地環保部門一份報告中說道。一位從事宣傳的工作人員認為,這甚至已成為明年麗江古城接受聯合國第一次5年定期監測評估的一個重大障礙。

「山坡羊」不再

  傣族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悠揚的曲調終日迴響在麗江古城中,不知從何時起,賣葫蘆絲的樂器店從四處冒了出來。然而在「東巴宮」演奏的納西古樂傳承人楊曾烈老先生表示,納西族地區的傳統民族樂器,應當是蘆管和胡撥;納西人世代傳唱的,是洞經音樂《山坡羊》、《到春來》和《浪淘沙》。

  「走在古城街道上,你看到的是一幅與真實納西人無關或變異了的旅遊商品交易圖。」雲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文化研究會的生態學者李波說。

  遊人如潮,意味著商機無限。古城裡原來居住著6000多戶納西族居民,自從旅遊業蓬勃發展起來,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戶主紛紛開起了店舖和客棧。政府部門統計,這其中有七成以上都是外來人口在經營。

  納西人遷出了祖祖輩輩居住的老屋,搬到新城裡嶄新明亮的商品房中。那長滿青苔的台階、井沿,見證了百年風雲的彫花木門窗,已被翻修一新,迎接八方來客。古樸寧靜的古城,正在變成遊客和商貿的街區。

  夜幕降臨,河邊的飯館、酒吧燈紅酒綠、觥籌交錯。有遊客表示,那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靜生活,幾乎是看不到了。

  原麗江古城保護行動計畫辦公室主任段松廷對此感到非常擔憂,「人口的置換和空間污染,如果再不進行有效控制,將導致古城文化主體的轉移和失落」。

  由於缺乏對文化產品的權威認證機構,街頭賣得紅火的各種東巴文化衫、壁挂等飾物謬誤百出。甚至連店主都不知所云。

  收益返還低

  據政府部門提供的數據,麗江古城去年遊客人數達到320萬人次,旅遊業收入17億元,今年更上一級台階,有望達到20億元。在旅遊黃金週期間,每天中午,大約有3萬人同時湧入古城狹窄的街道,在新華街、東大街等長約3公里的遊覽街區中,人頭攢動,接踵摩肩。

  然而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有資料顯示,當地政府每年用於古城保護的投入卻不足千萬元,其中從旅遊收益中返還的還不到100萬元。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旅遊越發展,古城越衰敗」。

  麗江旅遊已有17年的發展歷史,從1995年起,更是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期。這一幕幕活生生的生活畫卷,不能像兵馬俑那樣用玻璃櫃框起來、禁止觸摸和拍照。任何外來文化都會對這裡的原生形態產生影響,更不用說強勢的現代文明。因此麗江古城保護面臨的挑戰無疑是巨大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