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趙達功:歷史上的中國為什麼可以分裂?

 2002-08-21 05:3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如果將阿扁的「一邊一國」論放到中國的歷史上看,比如放到春秋戰國時期,放到三國時期,甚至可以說放到清朝以前,那就沒有任何問題。什麼民族主義啊,愛國主義啊,什麼華夏民族啊,等等,這些大多是現代社會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國交往,包括文化、戰爭、貿易、宗教等各國之間的頻繁往來,才形成現在的這種情景。

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大陸和臺灣,這「一邊一國」或者「幾邊幾國」,那太正常了。《三國演義》開頭就給中國下了結論,「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凡是歷史悠久的國家,尤其是現代大國,歷史上總是會出現諸多小國合併為一個大國,或者一個大國分裂為幾個小國的情況。中國、印度、俄國的歷史不就是這樣嗎?

中國的民族主義並非自古就有的,尤其是大漢族主義。屈原是愛國者,不是民族主義者。他愛的是哪一國?是中國嗎?不是,是楚國。楚國不是中國嗎?也是、也不是。因為當時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一帶的各民族還沒有融合,還沒有中國這樣的概念。秦朝統一中國以後才開始奠定一個模式,那就是,凡是漢族人或是以漢族人為主生活在黃河、長江流域一帶的區域,都是中國的區域;中國統治者開始以此作為中國統一的模式。歷史上中國人既允許國家統一,也允許國家分裂,與現在的中國人不同,臺灣的獨立是大陸中國人不允許的,並非是大陸的共產黨政府不允許。有根深蒂固的大漢族主義思潮的中國人,自然也會產生依托民族主義生存的專制政府。「賣國賊」、「漢奸」是中國人最痛恨的中華民族敗類。共產黨政府本來喪失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維持專制統治的法寶只剩下民族主義了,怎會去做「賣國賊」、「漢奸」呢!

《三國演義》是民眾最喜愛的歷史小說。人們津津樂道其故事情節,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那時候是三邊三國,也許有愛國主義,但絕對沒有民族主義。魏、蜀、吳是否互相承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雖然當時還沒有什麼常駐大使館常駐使節,但是各國之間文書、使節往來還是有的,實際上是互相承認的。火燒赤壁的故事不就是蜀、吳兩個國家聯合對付魏國的故事嗎?其實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國家實體存在就是獨立的國家,也就是有一定的疆土領域,有自己的政府、軍隊等國家機器,國家就存在。

也許有人問,魏、蜀、吳三國最後不是統一到晉朝了嗎?是的。但是西晉十六國不又分裂了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國歷史上反覆存在的現象,直到現在還是處於分裂狀態。所不同的是歷史上出現在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中心所形成的各個國家是互相承認的,而現在的中國大陸不承認臺灣為一個國家。

是什麼原因使得大陸不承認臺灣呢?是世界一體化,是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甚至只是一種交流來往方式。

中國歷史上的各個國家之間都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也沒有互相在對方建立什麼大使館。這些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設立常駐外交代表機構產生於15世紀的歐洲;17世紀,互派常駐使節在歐洲已非常普遍。但中國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最文明的國家,其他蠻夷國家只能仰視中國,只能來中國朝拜,哪裡有國家之間平等交往一說。中國的鄰國朝鮮、蒙古、越南等,大多是中國的附屬國,從來沒有平等的外交關係。

打破這個缺口的還是英國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開始被迫承認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平等關係。1858年,中國清朝政府同意英國向北京派遣常駐使節。不久,其他西方國家也步其後塵。1877年,中國向英國派出常駐機構,並陸續在歐洲一些國家設館。

試想,如果現在世界各國彼此之間沒有什麼外交關係一說,沒有彼此在對方建立大使館,沒有什麼「承認」一說,臺灣獨立、不獨立還有什麼意義?還提什麼「兩國論」、「一邊一國」,還有什麼「一個中國」之說?一個諾魯小國承認了中國大陸的政府,讓阿扁羞怒,讓中國政府得意洋洋。其實說穿了,不就是建立了大使館嗎?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個民族整體構成國家分裂,但始終還是要統一。如東、西德國,南韓和北韓,不可能永遠成為分裂的獨立國家,遲早要統一。德國已經統一了,朝鮮半島也遲早要統一。對此,沒有人懷疑。但是它們的確曾經是兩個國家,並且彼此承認或間接承認。

我相信中國大陸與臺灣遲早也會統一。方式只有一條:和平同一。

(2002年8月11日)

原載:民主論壇(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