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姓:昏官比貪官更可怕

湖北省應城市近10年來接連換了四任市委書記,其中三任相繼建成了三個「標誌性工程」:曹大商業城、應城「市標」和應城廣場。官員對這些「標誌性工程」頗引以為自豪,但民眾則稱這些花了上百萬、千萬元的政績工程是「害人工程」。  

香港商報15日報導說,應城只是個人口不足70萬的小城市,但其官員的做法在內地卻頗具代表性。以至於在今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上,代表、委員紛紛建言:追一追「政績工程」的責任人。

  應城市曹大商業城於1992年開工、1994年峻工,是當時市委主要領導親自抓「經濟開發區」。「首長出點子,部門拿票子」。商業城由市委、市政府組織農行、信用社、糧食局、供銷社等7家單位出資聯合興建,累計投資1500萬元。竣工之初,主要是搞餐飲服務業,生意一度很紅火,但從1999年至今,一直處於閑置狀態,投資也無法收回,現在已移交給該市的東馬坊辦事處管理。

  1998年,新一任市委領導又開始醞釀興建新的「建築標誌工程」,這就催生了2000年6月30日竣工的一座紅包巨型雕塑。它聳立於應城市四里棚辦事處境內、省道漢宜公路旁。這座取名「奮進」的雕塑為鋼架結構,主體高28米,重約60噸,耗資百餘萬元,僅修建基座就回填土方3萬立方米。有關文件和出版物對此頗多溢美之詞:「採用優美弧面與生動曲線構成抽象的藝術造型,象徵應城物華天寶、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展現應城人昂首挺立、奮發向上的豪邁氣勢。」附近的農民和過往的行人稱之為應城「市標」。群眾對政府修建這座「市標」怨氣不少,「解讀」版本也頗多:有的說是個大公雞,象徵幹部吹牛;有的說這像一把手槍,想震懾一下子車匪路霸。

  報導說,恰值應城「市標」竣工整整一週年之際,「應城廣場」建成揭幕了。「應城廣場記」中描述到:「雪松阿娜,猶如北國韻味;棕櫚挺拔,頗具南國風情;綠茵如毯,有常年不衰之草;■紫嫣紅,有四季不謝之花……」廣場修建之初,應城市人大收到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提案為數不少,由於資金緊張,一時無法解決。佔地8萬平方米的廣場開工興建之時,立即引起群眾批評。人們質疑,花1400萬元建這麼個豪華大廣場有沒有必要?!

  應城市房改辦是一家事業單位,市人大一位主要領導聲稱建廣場不是市財政投資,而是市房改辦獨家投資。應城一名高中教師反映,應城一中搬遷預算費用為6000萬元,到目前為止市財政只撥了1000萬元,教師的工資也不會全部足額兌現。市裡缺錢的地方這麼多,政府卻熱衷建廣場修花壇,說是財政沒花錢,房改辦的錢就不是老百姓的錢?應城廣場一位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廣場是市裡讓建的,是撤縣建市15週年的「獻禮工程」,於2001年6月30日落成。廣場的維護費用一年要花100萬元,最少也要50萬元,市房改辦有些承受不起。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地不少地方相繼形成了「開發區熱」、「市場建設熱」、「縣標、市標熱」,再加上至今熱度依然的「廣場熱」,熱點不斷翻新。而應城市的幾個標誌性建築,無一不是這些「熱點」留下的印記。據瞭解,當年曹大商業城竣工不久,在湖北江漢平原相繼出現了一批「地方首長」拍腦袋投資的商業城和市場,結果大多數商城和市場長期有場無市,成了一座座空殼。

  政績投資項目還留下了諸多「後遺症」。「張書記栽樹李書記挖,一個書記一個法」。每個「地方首長」在自己任期內幾乎都要建一個「政建工程」。在一任又一任「地方首長」「示意」下,財政、金融、稅務等部門一次次拿錢投資首長的「政績工程」,財政日益枯竭,部門運轉困難。在城鎮下崗職工日益增多,農民收入徘徊不前的情況下,地方官員熱衷搞政績工程,群眾產生怨氣甚至牴觸情緒。

  應城一位已退休的幹部說:「昏官比貪官更可怕」,官員貪污要入獄,可亂決策亂花錢上項目卻不受任何追究,甚至任期未滿,照樣陞官走人。這也許正是政績投資熱點不斷的真正原因。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