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嚴格保密的淮河特大水污染

無論如何,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們已經相當盡職。

更爲普遍的情況是,媒體奉命裝聾作啞,一言不發。

1994年7月,江蘇省淮河岸邊的盱眙縣經歷了六十年不遇的持續高溫和大旱。7月28日,淮河又爆發了一次特大水污染。兩億立方米高濃度污水形成了100多公里成長的污染團帶,久滯不去。一夜之間,以淮河水維生的盱眙縣立刻陷入癱瘓狀態。20萬人斷水,人們四處尋找一口可喝之水,工廠停工、商店關門,連政府人員都惶恐不安,無心辦公。軍隊緊急出動,運水救災……

但是,如此嚴重災難卻沒有在媒體上得到任何及時反映。一週之後,遠在數千里之外的《中國青年報》才以新聞照片的形式小心翼翼地披露了盱眙特大水污染。直到第十二天,江蘇省報才極爲謹慎地報導了「旱情」,而完全迴避了「污染」二字。8月13日,即特大水污染爆發半月之後,《人民日報》才進行了較爲客觀報導。

這是中國媒體第一次公開披露淮河的特大污染事件。


淮河上游小造紙廠死灰復燃,採取分散加工、夜間生產等各種保護和偽裝手段,繼續污染環境。圖為一家小造紙廠將造漿廠生產好的紙漿用拖拉機運至廠內,準備進行下一道生產程序。新華社記者王雷攝(傳真照片)

淮河流域歷史上首次特大水污染發生於1978年。因消息被封鎖,至今鮮爲人知。那一年,淮河水位因大旱而下降。爲提高水位以利發電,蚌埠閘連續關閉了二百四十七天,造成淮河斷流,污染濃化。蚌埠市日排污水23萬噸,大半年積累下來的數千萬噸污水淤滯在市區42公里河道內,濃度越來越高,紅蟲孽生,魚蝦滅絕。自來水廠被迫停產,50萬市民被迫飲用骯髒的廢井水和防空洞積水。爲了救急,政府部門實施了一個抽走污水引進清水的「翻水工程」。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形成了更大污染。當時的市委書記黃馭極爲沉痛內疚,含淚指示秘書「要把真實的情況告訴給人民!」然而,人民需要瞭解的有關他們切身利益的情況仍然沒有見諸報端。對淮河流域已經爆發過的多次嚴重水污染事件,媒體一概緘口不語。首次污染事件發生於1974年,四年之後是第二次,再三年是第三次;進入八十年代,大約平均兩年就發生一次;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年年發生,而且每年都在兩次以上;1994年發生四次,至1996年,每兩次特大污染之間僅隔數月。

如今,"只是在淮河流域因水污染已病入膏肓,全國風聞之際,媒體才不得不進行報導。對此作出最真實詳盡報導的亦並非記者和新聞媒體,而是一位作家和一家文學期刊。二十年至爲寶貴的時間過去了,巨大災難已經形成。即使以最嚴厲的手段加以搶救,其苦果也將夠我們的後人消受漫長歲月。"

很難否認媒體對災情的封鎖是造成災難性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