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說上海話 大學生在滬求職遇尷尬

新聞晚報報導暑假一到,不少外地大學生都選擇了留滬打工,然而,面對一份份用人單位的「訂單」,很多大學生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原因很簡單,他們不會講「阿拉」上海話。據瞭解,滬語已成為不少大學生暑期打工難的「瓶頸」。

  華師大大三學生小韓平時成績優秀,經過兩年努力,他獲得了不少英語、計算機證書。因此,在得知有家市場調查公司欲招收兼職人員,上門作問卷調查後,小韓自信地報了名。

  沒想到,面試中,公司工作人員對小韓的平時成績、實踐經驗不聞不問,只是一個勁兒地問,能不能用上海話和居民交流。在得到否定答案後,面試首輪小韓就「落馬」。公司的理由是,兼職大學生上門請上海居民作問卷調查,需要其能與居民有良好的交流。不能說上海話,顯然不利於與居民溝通。為此,小韓忿忿不平地說,沒想到,不會講上海話也成了打工的障礙之一。

  據華師大勤工助學管理中心張美雲介紹,一放假,要求大學生兼職的「訂單」就明顯增多,現在,中心平均每小時能接到5個諮詢電話,但實際「成交」相當有限。原因之一是,用人單位大多要求應聘學生至少要聽得懂滬語,而留校的上海學生畢竟不多,因此就造成這樣一種局面。

  業內人士指出,滬上某些單位應該盡快改變自己的思路,不要在滬語一點上太「頂真」了,畢竟用人還是要用其專業所長。否則,對公司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對眾多外地大學生來說也是不公平的。現在,全社會都在推廣普通話,對於從事市場調查工作的兼職人員來說,能夠用流利的普通話,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足夠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