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華航」救難行動中「最可愛的人」

拉著家屬的手、摟著家屬的肩,低聲安慰著悲痛欲絕的家屬;家屬餓了,送上熱騰騰的飯食;天氣熱了,遞上冰鎮的紙巾、毛巾;家屬認屍時,在一旁攙扶、寬解……

  在臺灣「華航」空難遇難者臨時靈堂、在乘客家屬接待中心,成百上千的人每天都在這樣堅持不懈地做著。在水深浪急的澎湖外海,還有一群身穿紅衣的搜救隊員,讓一個個遇難者得以與親人做「最後的告別」。他們沒有酬勞,無私奉獻,這就是志願來參與救難工作的「志工」。這些臺灣各地的普通人,對於遇難者親屬來說,是他們受創心靈的「安慰天使」。

  5月25日下午「華航」空難發生不久,記者趕到桃園機場採訪,現場隨處可見身穿綠色馬甲的「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他們安慰著匆匆趕來、極度悲傷的乘客家屬,幫助他們辦理身份登記、搭機趕赴澎湖等手續。第二天,記者飛赴澎湖事故處理現場,同機就有幾十名自願來參加搜救的「中華搜救總隊」的隊員。到了家屬接待中心,慈濟、法鼓山、佛光山等宗教團體的志工,已經搭起了大棚,泡好了茶水,冰鎮了飲料,招呼著每一位家屬。每一名罹難者親屬的身邊,也總有一名或幾名志工陪伴著、安慰著。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執行副會長」楊黃玉淑告訴記者,事發第二天以來,她們每天都有35人在馬公基地協助親屬做法會,為他們提供飯食、飲料,從早上7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半。

  說到「慈濟」,臺灣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事發當天下午,第一具遇難者遺體還沒有運到馬公基地,「慈濟」在澎湖的志工就率先趕到現場。第二天,又有160多名慈濟志工從臺北、高雄等地趕來。

  帶領罹難者家屬辨認屍體,是慈濟志工爭取來的「專利」。他們陪同家屬到由籃球館改成的停屍間,館裡沒有冷氣,炎熱的天氣讓屍體發出陣陣異味。在這裡,志工們始終攙扶著家屬,並不斷地安慰著他們。

  基地禮堂的左側,是慈濟志工的臨時廚房。除了提供一日三餐和茶水外,他們還要清洗從花蓮緊急運來的2200個環保餐具,每天在停屍間噴灑防疫藥水。慈濟功德會澎湖分會負責人張莊桂桑說,昨天她們一直忙到凌晨2點才睡,早上4點多又起來做早餐。

  志工們每天做的都是一些簡單的小事:攙攙人、說說話,向家屬提供飲食等。但不簡單的是,她們離開親人,放棄本職工作,只為了幫助不相識的人。

  與「安慰天使」們相比,「中華搜救總隊」的工作風險很高。他們自帶設備,每天隨船出海,在茫茫大海上找尋、打撈罹難者遺體和飛機殘骸。總隊長呂正宗告訴記者,「總隊」是一個民間組織,自願參加,來參加搜救只是為了奉獻社會。


  「我們是來做事,不是來『做秀』」。這是一位慈濟志工對記者說的一句話。記者要採訪時,志工們總是互相推讓,而且還都不願提供姓名。 這就是記者所見到的臺灣志工--一群「最可愛的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