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渡洋」返華揚威

(北京新華電)正在北京召開的中藥現代研究學術研討會上,600多位專家對目前中國市場上出現的「洋中藥」圍剿國藥的現狀表示極大憂慮,他們擔心不久後中國人倒要吃進口的中藥了。

  作為傳統中藥發源地,目前中國中藥出口僅佔國際市場的3%至5%,其中附加值高的中成藥出口僅佔其中的五分之一。

  而在中國和國際市場上熱銷的德國和法國的銀杏葉製劑、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藥的「衍生物」。

  當代人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觀念,使得國際社會對天然藥物的需求日益擴大,中草藥及其製劑也在迅速增長,現在每年世界中藥貿易額已達400億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美國的增長速度更快,達到20%,中藥銷售額佔140億美元。

  面對前景廣闊的世界中藥市場,中國中藥產業卻因製劑工藝、質量控制、劑型和包裝等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知識產權保護薄弱,新產品開發及基礎研究滯後等原因逐年萎縮,目前中國中藥貿易僅佔國際市場3%至5%的份額,並且附加值高的中成藥出口只佔其中的21%。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洋中藥」大舉進入中國,並且早在1998年就已超過中國出口的中成藥貿易額。據預測,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三年內,藥品進口的關稅平均下調60%,「洋中藥」進口額還會增加。

  據《北京日報》報導,中科院院士陳可冀等專家在研討會上指出,中醫藥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就要遵循它的遊戲規則。

中國中藥現代化進程已啟動

  在國外,藥品要有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有詳細的說明,包括成分組成、作用機理等等,而且對重金屬、農藥殘留、野生動物成分監管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中藥的現代化意味著加強工藝,不斷開發和創新。

  會議透露,中國中藥現代化進程已經啟動,國家計委已為年產14億粒通心絡膠囊高技術產業示範工程立項,投資1.12億元改善其製藥技術和裝備水平,促進中藥產業升級。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