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再作櫱:中國流動人口子女被摒之教育門外

居住在中國大城市的外來勞動人口(流動人口)的子女,教育權利受到當局有系統地剝奪,原因是他們的父母欠缺當局指定的合法居住證明文件「暫住證」。儘管中國法律規定,政府有義務為年齡介乎六至十四歲的兒童提供九年義務教育,但根據中國目前實施的戶口制度,只有在原戶口居住地的兒童,當地政府才有義務為他們提供九年義務教育。這項政策令外來勞動人口子女被城市的學校摒之門外。數以十萬計的兒童被剝奪了中國法律和國際法所賦予的受教育權利。

據不完全統計,有多達一百八十萬兒童的教育權利因此被剝奪,數目且有上升趨勢。究其原因之一,是各個地區的市政府以此作為一種策略,達到阻嚇流動人口繼續上升的目的。在未來十年,估計將有數以百萬計的兒童會遭受同樣的命運。

  在中國各大城市,數以十萬計的外來勞動人口(流動人口)子女無法獲得法律賦予的九年義務教育的權利。根據中國目前實施的戶口制度,只有在原戶口居住地的兒童,當地政府才有義務為他們提供九年義務教育。該政策,令這群最貧窮的兒童被城市的學校摒之門外。

  雖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時有頒布法例,宣布地方學校須為外來勞動人口的子女提供教育,但這些規定卻只保障官方認可的「合法」 外來勞動人口子女。這些擁有「合法文件」的外來勞動人口,只佔大城市內流動人口的一部分;要拿到這種工作文件,不但手續繁複,有時甚至要付非常昂貴的手續費。

  一百八十萬人失學

  在中國最大和繁榮的城市中,有大量的外來勞動人口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機會,理由是他們的父母沒有合法的文件。據中國人權估計,這種僵硬執行政策的結果是,大約有為數以十萬計的兒童被剝奪了中國法律和國際法所賦予的受教育權利。在未來十年,估計將有數以百萬計的兒童會遭受同樣的命運。

  根據國內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經有一百八十萬應該享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六歲至十四歲)完全失學,雖然,實際的數目可能更多,因為目前中國的流動人口已經高達介乎一億至一億五千萬人。問題顯得更為嚴重及急切的是,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教育撥款最少的國家之一,只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點五。

  失學流動人口子女求助無門

  這種情形雖然已引起國內甚多的關注,但主要城市,如北京和深圳的市政府當局仍然繼續將外來勞動人口子女摒於學校門外;繼續容許教育機構對外來勞動人口子女採取歧視措施,包括如對他們徵收比本地學生更昂貴的學費。造成這種歧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地方當局意欲阻嚇這些外來勞動人口家庭在當地落戶。有些地方當局甚至在沒有提供任何選擇的情形下,強制關閉一些民間力量為外來勞動人口子女設辦的私立學校。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北京豐臺區以「要把低素質的人群清除出去」為名,一口氣關閉了約五十家流動人口學校。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這種態度竟然出現在曾經兩度(一九九一年及一九九六年)被選擇為向外來勞動人口子女提供教育計畫全國試點的豐臺區。加上官方資料顯示,北京目前有三十萬個空置學位這項事實,將外來勞動人口子女摒之學校門外是明顯地不合理的。

  在不符規格的環境中學習

  由於政府沒有加以援助,外來勞動人口子女就學的場所往往是殘破不堪,設備嚴重不足。最近官方就有報導,其中還包括了《人民日報》的一篇報導,指出中國各地城市的流動人口學校困難重重,而且「設施殘破」、「課堂擠擁」、「教師未符資格」以及「教學材料缺乏」等。但這些官方報導並沒有指出,這些學校的低質素問題,主要原因是由於這些包括北京在內的大城市當局,拒絕讓這些學校註冊,也沒有協助這些學校的負責人去嘗試提供更為完善的教學環境,或將學校的設施提供至法定的水平。

  總括而言,雖然中國政府不時發出一些解決問題的陳腔濫調,但我們還未能看到,中國政府有意修改兒童受教育權利與父母戶口掛勾的跡象。

  補救措施刻不容緩

  目前中國各大城市正為一些建設項目僱用大量外來勞動力,而北京也正為2008年奧運會而僱用外來勞動力,這份報告希望藉此時機,檢討中國目前的政策對兒童受教育權利所產生的障礙。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